作者文章归档:李胜

爱好:看书 冥想 羽毛球

失策的抵制


  随着钓鱼岛事件升级,抵制日货成为了广大国人爱国和打击日本的主要手段,抵制日货与否就变成了爱国志士和卖国贼的主要区别。爱国志士们希望通过抵制日货削弱日本国力,使其没有能力制造更多的“子弹”,这是一种看似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过,倘若能够冷静下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逻辑里面存在很大问题。在非战争期间,最好的制“敌”手段(个人觉得直接把日本定义为敌人已有些不妥),应该是以相对实力最大化为目的,而抵制日货却是一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显然不利于相对实力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为什么说抵制日货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理由如下...

Read more

去杠杆远未开始


  经济正在去杠杆化,这是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一种自然反应。不过从各方面所显示的信息来看,经济的杠杆仍在不断放大,增长放缓不过是杠杆放大的速度降低所致。若中国经济真正开始去杠杆化,则经济增速应该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增速显著高于消费和出口的投资应该显著降速,于此同时政府、企业与个人的负债率应该下降。显然,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并非如此。

  经济增速仍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增长,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大幅下降至6%左右,也就是说在不透支未来,并且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增速也只有6%左右(至于6%的大致推理过程会用另作分析),并且这一增...

Read more

经济萧条是新起点


  每每提起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绝大多数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其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不过辩证的看,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影响也并非全都是不利的,现在的中国就急需一次危机,并且晚来不如早来。
 

没有危机就没有改革

  对于改革,很多人还抱着另外一种幻想,希望由掌握权力的这部分人来推动,即自上而下的改革。考虑当前的社会环境,这不过是一厢情愿。30多年前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因为改革几乎符合全国人民改善生活质量的利益诉求。而现在的改革则是要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权力还给每个人,以掌权者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在改革过程中将受损,掌权者就不可能成为...

Read more

银行危机与‘一文不值’的银行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信贷扩张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是固定资产投资泡沫产生的基础条件之一。随着资产规模的飙升,盈利主要依靠利差的银行赚得盆满钵满。即便在上半年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银行业的利润仍然实现了快速增长,16家上市银行,利润增速最高的超过40%,增速最低的中国银行也有7.6%。

  与银行利润高增长相对应的却是地方政府因为低效投资导致债务高启难以还贷付息,企业也因为产能过剩,经营环境恶化,盈利大幅下滑。根据统计局数据,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更为糟糕,今年上半年,扣除银行的A股上市公司盈利同比降幅超过15%,而这还是...

Read more

为时已晚


  绝大多数人在看了《中国奇迹的崩塌》或听我讲述完对中国经济非常悲观的观点之后,都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他们依然相信强大的政府和政府近几年一直在说的经济转型能够保障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所谓2013年或2014年再次发生系统性的、长期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就更不可能。这种态度和很多机构一直强调中国经济能够实现软着陆的观点基本相似。

  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的持续高增长和政府应对过去数次经济、金融危机的完美记录,足以形成强大的惯性,使整个社会保持着比较乐观的情绪。但是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次真的有很大不同,即使这样的强调已经被很多有名的经济学家用过很多次。

  在经济...

Read more

稀缺的货币


  庞大的货币规模

  与经济高增长相伴,在有数据可查的二十多年里,货币供应量也持续高增长,到2012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达到92.5万亿元人民币,是1990年1.5万亿的60多倍。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还屈居世界第二,并且离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却早已位居榜首。

  货币供应量增速还长期超过名义GDP的增长,使其与GDP比值不断上升。1990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值为0.82倍,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变为1.81倍。 

  货币扩张依赖外汇占款

  很多人认为庞大的货币供应量是央行所为,是央行主动的选择...

Read more

房价拐点


  号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也没有能够让房价出现实质性下降,反而在调控政策稍有放松之后出现上涨的迹象,调控再次宣告失败。高房价会何去何从?

  调整政策虽然失败,但是并不意味着房价一定会延续涨势。导致房价上涨的一些基础条件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房价由涨转跌的拐点正在临近。

  供给即将超过新增需求

  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增加两千多万,要满足他们的住房需求,再加上改善性需求和拆迁需求,每年新增需求约900万套,而供应量却远低于这一水平。1998年进行住宅商品化改革,当年城镇竣工的住宅数量只有400万套左右,即便到了2011年也...

Read more

房价越调越涨之谜


     
  自1998年住宅商品化改革以来,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而房价也越来越高。购房者为获得住房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是政府、开发商却从中赚得盆满钵满,当然较早购房者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那么房价为什么会持续且快速的上涨?受到普遍认可的答案是货币超发。不过,货币虽然是房价上涨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全部,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政府对土地供给的垄断、不合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每年新增住宅需求约900万套。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城镇化率就快速提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2...

Read more

投资泡沫的完美利益链


  

  如《固定资产投资泡沫》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33aeb01015krh.html 一文所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巨大的泡沫。而投资泡沫是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及表现,也是中国经济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在泡沫产生的背后,政府是主要的推手,主导了最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飙升,并围绕投资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利益链条。

  投资是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最容易被控制的部分,所以政府利用税收、土地、货币政策、行政审批、国有企业、金融等资源掌控投资,从而获得对经济的控制权。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开始主导投资以保增长,主要方式...

Read more

经济转型的囚徒困境



  经济转型,是近几年社会的热门话题。政府也极其重视,一直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也喊了很多口号,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受各种矛盾的制约,中国的经济转型正陷入囚徒困境,经济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

  保增长与经济转型的矛盾

  从表面来看,经济转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扩大内需,让经济增长从出口和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拉动;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从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为主的低级形态升级到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虽然政府也在向这两个方向努力,出台了很多措施,但是目前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经济转型仍然是背道而驰。

  经济高增长是每一界政府的主要政绩,同时也是维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