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胜

爱好:看书 冥想 羽毛球

虚无缥缈的三个3万亿美元


  在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债务规模飙升的环境中,多数人仍然缺乏危机意识,而“无敌政府”是信心的源泉。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过的“三个3万亿美元”则是“无敌政府”的基石。

  首先中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对付收支平衡的重要杀手锏。其次,我国政府债务只占GDP的40%(目前已到60%左右),中央和地方各占20%,美国、欧洲的债务与GDP比是100%,通常65%是安全警戒线,我们债务余额有25%的余地,大致为3万亿美元。其三,中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算在一起是几十万亿总资产,即使只算央企,...

Read more

通过社会融资规模看经济增长质量


7.7%——这个数据是今年一季度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虽然仍高于7.5%的全年目标,但是偏低的增速打破了不少机构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不过,更应该引起注意的不是增速问题,而是经济增长质量是否因为经济放缓而有所改善,宏观经济对融资、对债务扩张的依赖度是否有所降低。

    从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来看,2009年中国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而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社会融资规模从2008年不足7万亿的水平飙升一倍至14万亿,自此之后,这一数字在最近几年里一直维持高位,2011年虽有小幅的下滑,但趋势并未得到延续,2012年便再度创出历史新高。

...

Read more

固定资产投资的峰值


  中国城镇化率刚过5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也远远称不上完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正是基于这种直观的感受,主流观点仍然认为中国还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资本的存量来看,中国还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一观点并无不妥,但是存量的不足,并不代表每年的增量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若不能清晰分辨资产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则极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进入21世纪,中国便开启了重工业化时代,也就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基本上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速。在这十...

Read more

A股表现是对经济困局的有效反应


  “中国经济再不济,也比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要强吧,美股道指都创历史新高了,日本最近几个月也涨了差不多50%,中国股市能不涨吗?”这是一个老股民以很坚定的语气对我说的一段话。我不知道她是从其他专家口中听来的,还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反正这种逻辑看似很严密,很难反驳。

  当然,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还有很多人拿当前的A股与2005年的市场做比较,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总市值与GDP或储蓄存款的比值都很低,这些共同点让人相信新的牛市即将开启。但是历史真的会这么简单的重复吗?

  市场是基本有效的,即便它还远不够成熟。它的表现超出了...

Read more

2013,“自行车”爆胎概率大


一辆自行车,被高速骑行了30多年,从未有过升级换代,除了在遇到一些沟坎之时被迫放缓之外,也从未主动放慢或停下来检修过。很多零部件都已陈旧不堪,在被骑行过程中还会不间断的发出金属之间尖锐的摩擦声,轮胎、链条等等部件已经不堪重负,随时都会有爆胎或断链的可能。

2013年,随着负重的不断增加、车子的进一步老化,这辆自行车爆胎或断链的概率非常之大。而中国就是这辆仍然在快速行进中的自行车。

虽然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罕见的没有制定2013GDP增长目标,但是近几个月持续回暖的经济数据和新领导层所释放的积极信号坚定了很多人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在很多机构、经济学家眼中,中国经济已经企稳,...

Read more

不可能跨越的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按人均国民总收入(约等于人均GDP)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根据2008年公布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即为高收入国家。当然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按当前汇率(1美元=6.22人民币元)以及13.3亿总人口计算,2012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6000美元,已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若每年按7%8%的速度增长,仅需十年也即2022年人均GDP就能达到12000美元,不到2030年就能超过20...

Read more

超常规增长与低通胀何以并存


  若今年中国的投资增速回归的10%的增速,出口保持个位数增长,而消费增速高于10%,那么中国的GDP增速就只有6%左右的水平,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当。不过实际情况却是20%左右的投资增速可以确保GDP增速达到或超过7.5%的政府目标,从而实现超常规增长。

  根据最基础的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速超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即意味着过热,必然引发高通胀。但中国又是一个例外,在经济超常规增长的同时,却维持着相对较低通胀。这很具有迷惑性,使人误以为当前的增长是正常水平,甚至感觉还低了一些。

  这种独特现象之所以会存在,虽然跟全球经济不景气,原材料价格维持稳定有一定的关系,但根源...

Read more

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只有6%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标题中所指的合理增速是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而6%只是利用基本的经济原理进行的大概估算值,并不能保证绝对准确,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大概的区间和一种趋势。

  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由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量和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提高的幅度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30多年时间里之所以能够保持接近10%的增长率,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后发优势的体现,生产要素低利用率使得要素投入可以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同时极其低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能够相对比较轻松的快速提高。

  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劳动力显然是最重要的部分,...

Read more

当政府开始借“高利贷”


  地方政府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地方经济,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和优异的经济数据对地方官员来说,不仅意味着升官有望,还意味着掌握获得了更多权力寻租的机会。而有限的财政收入显然是满足不了政府及官员庞大的胃口。所以通过各种方式融得资金就变得尤为重要。

  倒卖土地是非常暴利的买卖,也是各地方政府重要的资金来源。当土地出让收入都满足不了需求之时,也还可利用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城投债等直接或间接的债务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债券是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不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必须获得国务院批准,发行资质和发行规模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同时近年来银行对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已...

Read more

漫漫熊途


  若从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创下6124点的历史高点算起,A股已经跌了整整5年,现在指数的点位已经只有高点的三分之一左右。“久跌必涨”的浅显道理,再加上不断创下历史新低的估值水平,使得市场的各类参与者都对市场中长期趋势充满了信心,底部区域的判断被广泛接受。不过这些逻辑全是基于过去中国资本市场20多年经验的判断,并且这些经验全都是在宏观经济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所积累,是经不起宏观经济长周期拐点检验的。若横向对比,A股跌的也未必够久,估值也并不算低。

  考虑传统发展模式的崩溃以及长时间的经济结构调整,A股还需经历慢慢熊途,时间短则两三年,长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