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钓鱼岛事件升级,抵制日货成为了广大国人爱国和打击日本的主要手段,抵制日货与否就变成了爱国志士和卖国贼的主要区别。爱国志士们希望通过抵制日货削弱日本国力,使其没有能力制造更多的“子弹”,这是一种看似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过,倘若能够冷静下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逻辑里面存在很大问题。在非战争期间,最好的制“敌”手段(个人觉得直接把日本定义为敌人已有些不妥),应该是以相对实力最大化为目的,而抵制日货却是一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显然不利于相对实力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为什么说抵制日货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理由如下:
“敌人”的损失主要为相关企业的投资收益。中国消费者所消费的与日本相关的商品主要在中国生产,所以消费者每买1元钱商品,并不等于日本企业就能赚1元,它能赚到的是生产这些产品企业的投资收益,能够从1元销售收入中获取2毛的利益已经非常不错(20%的净利率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已经非常高,况且这还没有考虑很多日本企业在中国是合资企业)。当然从总量来说,这块利益也不可小觑,每年大概在数百亿美元的规模(2011年,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4038亿元)。
而我们中国自身的损失则体现在很多方面,并且非常具有隐蔽性,主要包括:
1.消费者利益会受损。消费者本打算购买日货,但是最后却退而求其次购买其他商品,那么这意味着消费者没有购买到他所认为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损失。同时,因为日货出局,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竞争的激烈程度会不同程度弱化,商品的市场价格可能会更高,品质升级的速度也可能会下降。
2.日货的关联方将受损。在市场经济当中,一件商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关联方的参与,抵制日货也意味着这些关联方的利益受损,关联方包括供应商、合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员工、净销商等等。或许有人会说与日货相关的中方虽然受损,但是消费者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中方也会受益,不过这仍然改变不了资源配置效率因此降低的事实。以汽车行业为例,消费者不买或少买日系车,那么日系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将下降,而其他企业却要增加投资以满足增加的需求,整个行业的投资效率就会降低。
3.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不可避免受到巨大影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外商投资的重要来源地,抵制日货的行为显然会使日本企业重新评估对华投资,对华投资不可避免会受到巨大影响。不得不提的是在日本对华投资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最终消费者并不在中国,而是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大量用于出口。
4.不利于国际合作。在非战争时期,因为政治原因而引发全民抵制日货的这种行为,同样会使得其他国家的企业或团体在和中国合作的过程中,着重考虑类似风险,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国际合作,包括外商到中国投资或者中国企业走出去等等,不利于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中国若全面抵制日货,那么中国所受到的不利影响显然不是几百亿美元就可以弥补的。
其实若真要制“敌”,我们的最佳策略应该是让“敌”赚八百自赢一千,不断的增强我们的相对实力。由于资源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相对日本还非常低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相对来说也非常巨大,若我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其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经验,那么我们从中所获得的益处将明显大于日本,也就是说“敌”虽赚八百我们自己却赢得一千。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相对更快的发展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就会越来越悬殊,那么终有一天中国可以做到不怒自威。
很多人会质疑,等你中国可以不怒自威的时候,钓鱼岛可能早已真正成为了日本的领土。对此其实完全大可不必担心,不抵制日货,不代表不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反制措施,日本只要进一步,那么我们也在政治上、军事上进一步,让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争议下去,双方力量在钓鱼岛对峙下去。现在我们的政府不正是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吗?
所以,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应该理性一些、把心放宽些,想用什么品牌就用什么品牌吧!管它娘的是什么国家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快速提升综合国力,并尽早摆脱抵制什么什么的弱者心态。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失策的抵制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