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效应理论与边境旅游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边缘效应”一词源于生态学。Beecher指出,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造成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增加,以及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提高,此即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态系统,其有效发挥与利用对于系统的协调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边缘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步将这一理论扩展到地理、旅游及其他相关领域。旅游边缘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旅游边缘区由于资源的多样性、开放性及空间范围的拓展性中一个或多个因素组合所产生的,对旅游系统发展演化的各种影响。这一效应的机理涉及边缘的加成效应、协合效应和集肤效应,包括正效应与负效应。其中,正效应主要表现为边缘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资源构成的多样性、系统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负效应主要表现在边缘性导致的可进入性差、区位背景和区域经济背景弱、旅游开发不足等方面。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相对于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中心城市(镇)而言,边境地区属于典型的边缘地(区),旅游开发中应自觉利用边缘效应规律,尽量发挥正效应,积极转化负效应。
(一)发挥异质旅游资源和边境区位优势
对边境旅游来说,正向的边缘效应主要表现为边缘造成的资源优势、区位造成的开放优势。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不少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类型多样,组合度佳,尤其是边地文化和异国风情与非边缘地区相比具有较强的差异性。边境旅游资源通常包括边界与标志、边政与外事、边防与战争、边贸与物产、边民与聚落五大类型。以怒江州片马为例,主体旅游资源有片马国门、“一关两检”大楼、中缅界碑、片马抗英纪念碑与纪念馆、驼峰纪念馆、驼峰坠机点、国门小学、下片马茶山人村寨、“谷赛左”(“新米节”)、风雪丫口、听命湖、小江风光等,周边地区还分布有澡堂会、姚家坪保护站、鲁祖特色村、滴水河等旅游资源。在边境旅游开发中,应强化旅游资源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如“一城两国”、“一山望三国”),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中彰显“神远”、“神奇”、“神秘”、“纯净”、“真实”、“生态”等特质;充分发挥边境旅游资源的加成效应、协合效应和集肤效应,培育特色鲜明、组合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以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来克服游客到边境进行旅游活动的摩擦力。
同时,边缘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有利于边境旅游系统保持稳定,实现旅游系统的更新升级、发挥旅游外部经济效应。在边境地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边境旅游地与本国其他地区和邻国地区存在信息、科技、创意、资金、人才、物流、客流的输入及输出,为边境旅游系统进化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保持边境旅游系统的活力。边境地区应用好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企业前来投资投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消费,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各项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出。在此基础上,还应强化资源整合理念,因地制宜地扩展“边缘”,整合“边缘”之外(含国内、国外)的高等级旅游资源,组织吸引力强的旅游线路。例如,金平县应将金水河口岸与天生桥(“一步跨两国”)与坪河草甸、滮水岩特色村、蝴蝶谷、勐拉温泉等整合起来,推出边境生态观光游、边地风情体验游,还可以面向省外游客,选择精品景区(如蝴蝶谷、天生桥)与世界遗产元阳梯田一起组成高级别的旅游产品,远期还可以将越南跨境游作为有益补充。
(二)推动边境旅游限制因素向产品卖点转化
在强调边境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同时,还应正视边境旅游发展中的不利条件和特殊问题。对边境旅游而言,负向的边缘效应主要表现在可进入性、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人才等方面。边境地区作为典型的边缘地,旅游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一些其他地区不存在或者不典型、但对旅游发展影响较大且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斯蒂芬•汪希尔曾基于欧洲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总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边境地区可进入性差,迎合市场的能力低,过于依赖中心地区的旅游中介企业;远离传统的旅游客源地,市场机会有限,季节波动性强;缺少技术、资金、信息和制度创新,旅游开发决策和运作效率低;社区居民较为保守,家庭和社会关系影响了对全球化机遇的利用;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和生活用品多从外地输入,旅游收入漏损严重;旅游人才外流;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小;缺少规划和统计数据。
针对上述问题,边境旅游发展中应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后现代社会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通过创造性手段,降低不利条件的消极影响,力争实现“劣势”向“优势”的转化,探索符合边境地区实际、不同于中心地区的发展道路。例如,为了降低旅游收入漏损,边境旅游地可以从游客寻求特色体验的需求出发,发挥边境地区自给自足、手工为主、简单快乐、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的原材料、地方性知识和本土化人才,减少对现代化建筑原料、设施设备的使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泰国北部的特色旅游餐饮和纪念品开发、云南省西南部传统民居和绿色建筑材料的旅游化利用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如,边境旅游地远离传统的客源地,可进入性差、市场机会有限、环境容量小,这要求边境地区在旅游起步阶段开发“精品”而不是普通旅游产品,面向特定的客源群体而不是大众市场,宣传“慢生活”“深体验”而不是“方便”“快捷”,提倡“预约”“限量”“定制”型生产模式而不是旅游团队式接待模式。在国内,澜沧县景迈山柏联庄园、勐海县法住禅林就是这类开发模式的实践者。在世界范围内,不丹模式对以怒江大峡谷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代表的边境旅游地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三)妥善处理与中心地区的竞合关系
边境地区地处偏远,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核心区更多的干涉,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流向核心地区,但往往具有高品位的自然环境。在边境旅游发展中,边境地区对核心地区(大中城市)的依赖主要表现旅游客源、市场渠道、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建设资金、现代化设施设备等方面,往往需要以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借助核心地区的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满足来自核心地区、经由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旅游中间商输送来的游客的旅游需求。
诚然,这种状况对边境旅游发展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边境地区旅游企业没有客源招徕能力、处于旅游产品产售“食物链”的底端、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但同时,这种状况也是短时间内所无法克服的。妥善处理与核心地区尤其是边境旅游地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竞合关系,尽量减少区域中心城市对边境旅游地的控制和制约,逐渐培育自身的旅游竞争力,方是现实可行的策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第一,推进机场建设和旅游航线开辟,实现与客源地城市的直接对接;第二,依托现代科技成果,建设边境旅游地自己的网络宣传营销平台;第三,建设具有较高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一站式全体验型旅游目的地;第四,培育本土化旅游企业集团,提高以市场营销为重点的产业创新能力;第五,吸引中心城市旅游中介企业前来设立分支机构,雇佣本地人员。作为边境型旅游目的地,腾冲、景洪、沧源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其他边境旅游地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发期刊:李庆雷,杨路佳,蔡慧敏. 基于“三边”理论的边境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7,(4):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