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优势论与边境旅游的率先发展、融合发展
边境优势论源于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陆地边境出现引人注目的经济繁荣这一现象,其核心观点是将陆地边境视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它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边境的两重性与和平趋势、边境地理梯度及其趋稳性、内陆国家和内陆地区的边境需求。边境优势的发挥应从从理论认识、行政组织和规划建设三个方面入手。与边境优势论紧密相关的是边境区位论。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口岸开放使陆地边境地区由“冷线”变为“热点”、从经济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在全球化背景下,边界区成了经济发展的带动者和创新中心。如何激活边界并在重要的边界地带构筑中心与边缘互动发展体系之战略性支点区域,是振兴边境地区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边境区位论认为,边境地区地广人稀,少数民族跨界而居,不少历史上的商埠演变为开放口岸,人文区位作用重要;陆地边境地区具有天然的外向性和边境贸易区位优势,边境的封闭刺激某些类型的非正常经贸活动;可以作为主导产业的是边贸业、资源优势型加工业、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效产业,同时也应注重加大技术、资本含量和新兴服务业的开发。上述理论指出了边境旅游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边境旅游业的理论依据,为理解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推进边境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重视旅游业在沿边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在新时期,陆地边境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根据边境优势论,边境两侧的差异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构成边境商务考察游和文化体验游的重要动因。同样,核心区域(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与边缘区域(边境地区)的差异,是促使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关键因素。边境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民族风情较为浓郁;历史上开发较早,殖边戍边垦边支边遗存丰富。这些构成了边境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为发展边境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赋存。
沿边开发需要优势产业作为支撑。在新经济时代,受益于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边境地区除了边境贸易和某些特色产品销售(如河口县的香蕉和菠萝)、资源优势型加工业(如勐海县的茶叶和橡胶加工)之外,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可以产生鲜明的生态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能够在沿边开发开放中发挥先导作用。这已被云南瑞丽、广西东兴、内蒙古满洲里等地的边境旅游发展实践所证实。
(二)促进旅游与边贸和文化交流的融合发展
边境旅游开发中不仅要注意培育特色吸引物,还要注重发挥对边境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这要求实施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战略。根据边境区位论,边境地区的主导产业是边贸业、资源优势型加工业、竞争优势型高效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因此,边境旅游发展中应注重旅游与边境贸易、加工制造业、特色种植养殖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业载体,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降低旅游开发成本和风险,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具体而言,旅游与边境贸易的融合以边贸城(街)、免税店、边民互市点为载体,开发购物、商务考察、会展节庆等旅游产品,如云南河口的中国·越南(商贸)城、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中越边境苗族花山旅游节。旅游与特色种植养殖业的融合以观光农业园(区)、旅游庄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载体,开发农业观光、采摘、美食、购物等旅游产品,如芒市的后谷咖啡种植基地。旅游与加工制造业的融合以观光工厂、工业旅游示范点为载体,开发工厂观光、体验式购物等旅游产品,如勐海的大益茶厂、大益庄园。
同时,边境地区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边缘文化具有扩张、文化转换和创新功能,是一个富于创意性特点的文化体系,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边境旅游与边缘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应充分发挥边缘文化在构筑现代社会创意性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边境内外原住民传统文化、边地文学影视艺术作品等边缘文化资源中寻找素材,以特色民族村寨、民俗村、传统节庆等为载体,开发民族风情体验、文化创意、美食购物等旅游产品,如云南省瑞丽市的“一寨两国”景区、芒艾边境特色村、畹町边关文化园、中缅胞波狂欢节等。
(三)加强边境口岸城镇的旅游功能建设
边境优势论指出了陆地边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的地位,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口岸作为陆地边境核心节点的重要性,这要求边境地区发展中加强口岸建设。此外,区域经济学中的双核结构理论也指出,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的空间组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如山东济南与青岛。该理论为理解口岸(边缘)旅游城镇与区域性中心城镇的互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为确定边境地区旅游空间布局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加强边境旅游城镇建设提供了依据。如云南省红河州的州府所在地蒙自与河口口岸所在地河口县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县城与磨憨口岸。
口岸的规划建设应注意突出口岸功能、适应自然环境、体现地方民族风貌、保护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口岸城镇作为边境旅游中心地的特殊意义,因地制宜地加强边境口岸城镇尤其是国家级口岸所在城镇的旅游功能建设,将其培育成为边境旅游的目的地或集散地。根据旅游项目无限化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边境口岸城镇建设应坚持主题化、景观化、生态化、创意化、休闲化、体验化的原则,推进旅游休闲与城市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强化地方特色的强化和文化内涵的显化,将观赏、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融入市政设施和口岸设施建设之中,完善食、住、行、游、购、娱、闲、情、学、养等旅游服务要素,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旅游地。在这方面,满洲里的套娃广场、火车头广场、和平之门主体雕塑、满洲里历史浮雕和中苏会谈会晤室改建的红色旅游展厅当属典范。(首发期刊:李庆雷,杨路佳,蔡慧敏. 基于“三边”理论的边境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7,(4):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