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理论与边境旅游的共生发展、和谐发展


边界理论与边境旅游的共生发展、和谐发展 

边境旅游是发生在边界线旁侧的旅游活动,边界景观构成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同时,边境旅游受边界管理制度和政治外交关系的影响十分强烈。因此,边界理论是指导边境旅游研究与实践的基础性理论。在国际范围内,边界研究由来已久,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采用“整体体系——认同”法、地缘因素分析法、社会认知分析法、生态政治法等研究方法,内容涉及边界领土、边界制度、边界功能、边界演变等。归纳起来,国家边界理论的基本要点包括:第一,边界现象是多维、动态的社会现象,是相邻国家间军事、经济和其他力量的反映。第二,国家边界具有隔离、接触和渗透三大功能,从传统的隔离向接触和渗透转化成为趋势。第三,政治话语赋予国家边界和边界作用以群体、国家和其他领土认同的象征意义,边界功能以及边界线通常是社会构建的。第四,新边界安全观坚持采用整体方式防卫边界,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第五,边界效应包括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转化动力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根据边界理论,边境旅游应把“情”“商”作为新兴要素,将边界景观和边贸活动作为重要的吸引物,充分认识边境爱国主义教育专项旅游活动的战略意义,并注重防控可能对边境安全带来的风险,不断深化跨境旅游合作,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和谐。

(一)重视边界景观的国家认同价值的实现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边境旅游发展中应将边界景观视为核心吸引物之一,重视边界景观的国家认同价值,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游。通常来说,具有旅游意义的边界景观主要包括:国门、界标(桩)、附标(桩)、界(附)标方位物、界碑、辅助标志、三角点、标高点等边界标志;军事防御设施、外交事件纪念物、战场遗址遗迹、烈士陵园等;界山、界河、界江、界湖、界瀑、界岛、界洞、界路、界树、骑线井、骑线泉、骑线村等。这些边界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体认国家边界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依托这类景观设立国门广场、界碑公园及其他特色旅游吸引物(如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和鸭绿江河口断桥),组织国门升国旗、烈士陵园献花圈等活动,辟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活动,是新时期增强凝聚力、强化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边界线相邻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这不仅使大量外国商品进入边境地区,并且催生了各类商务活动,为边境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契机。依托商贸城(街),可以开发特色购物体验游;依托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边境旅游文化节,可以推出商务考察和会展节事游;依托国外优势资源和经贸往来,可以策划举办面向游客的活动,如云南磨憨口岸的中老泰国际赶摆场、广西凭祥的红木文化旅游节、内蒙古满都拉的口岸文化旅游节等。

(二)推进跨境国际旅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新的形势下,世界经济已有地缘政治时代的两极化向区域化、多极化、一体化混合成长、互相影响的地缘政治时代。这为跨国旅游合作提供了多机遇,加强国际旅游合作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共识。国际旅游合作对于利用两种资源、开辟两个市场,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旅游合作多停留在会议宣言、框架协议层面上,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为了发挥边界的中介效应,克服屏蔽效应,国家应研究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负面影响、防控潜在风险的制度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为旅游合作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旅游企业则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谋求跨界生产要素的获取和市场范围的扩展。在现阶段,应依托各类次区域合作机制,以道路和信息互联互通为基础,利用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两个载体,探索边界共生型旅游区建设(如德天跨国瀑布旅游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如中国磨憨——老挝磨丁旅游合作区)、跨境无障碍旅游区(如中国河口——越南老街无障碍旅游区)三个层次的合作模式,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拓展边境旅游的发展空间。

(三)防范边境旅游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在新时期,边境安全由传统的国家和领土安全,向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人口流动带来的疾病和恐怖主义、毒品和武器走私等非传统安全转变。边境旅游以内地游客向边境地区的流动为前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以赌博为代表的非法活动提供了客源。受旅游活动异地性造成的道德松弛的影响,加之部分犯罪分子的诱导、蛊惑、怂恿,个别游客会从事偷渡、赌博、贩毒或其他非法活动。这不可避免地给边境地区安全增加不安定因素,甚至成为相关部门限制边境旅游活动的理由。但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边境开发开放是大势所趋。从全局来看,游客只是影响边境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不会影响总体边境地区长期的安全稳定,因小失大、因噎废食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应树立新型边界安全观,加强以应急能力为核心的边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水平。为了防范旅游活动对边境安全可能带来的风险,旅游、公安、口岸、外事部门及其他涉旅部门应加强配合,发动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借鉴国外“精明边境(Smart Border)”项目的经验,完善人员、物质、技术相结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加强边境旅游出入境管理规定,通过旅行社、酒店、车站(码头)等渠道加强对边境旅游相关规定及典型个案的宣传,严格落实边境旅游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远程监控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切实加强边境旅游安全管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防范违规违法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发期刊:李庆雷,杨路佳,蔡慧敏. 基于“三边”理论的边境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7,(4):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