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在大陆为台湾打造的巨轮“中华和平号”下水之际,到场的连战夫人巧妙而得当地引用了一句唐诗相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然而,出现在上海一家媒体报道中的这句唐诗,竟然成了“连战夫人自己精心拟就”的“原创”,还以此作为噱头,堂皇地上了大标题,让人唏嘘不已。从事文化工作的人自身的文化修养竟至于如此,连这样并不生僻的唐诗也未曾读过,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个别媒体从业者的修养不高所致。
如果说媒体的“失误”只是个别现象的话,学者的“口误”则很难让人相信只是“无心之失”。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清华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礼时出的“洋相”。除了主持过程中的发言结结巴巴、屡次出错,甚至把向宋楚瑜“赠送”礼物说出“捐赠”礼物之外,在念到用篆书写成的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音“夸”)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时,顾校长竟然被“侉”字卡住,后来经人提醒才尴尬地得以圆场。作为中国一流高等学府校长的顾先生尚且如此,国人的传统文化修养水平由此略见一斑。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没有深谙中国文化的本土传播者与推广者是不行的。时下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如此有隔膜,修养如此不足,若不尽快加以弥补,中国文化的传承尚且危机四伏,对外传播更会出现“先天性”的不足。
据说,某个网站做了一个上万人参与的网民调查。当问及大家都是从什么渠道学习民族文化的,有将近70%的网友的回答是:自学。这个答案让人惊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基础教育的缺陷。
在升学、出国的压力下,如今的基础教育仍以“应试”为主,国学教育可能不得不让位于外语教学与应试科目,中小学生很少有亲近国学的机会;而上了大学之后,求职的压力与专业的分界更是让“天之骄子”们无暇顾及“深奥”的国学。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使年轻一代更愿意追逐时尚或掌握实操技能,普通百姓对于国学也无太多热情。凡此种种,这才有了如上众例中让人汗颜的一幕。
韩国的《中央日报》曾以《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为标题,报道了某次在上海举办的翻译资格考试中,出现了许多让人苦笑不得的答案。比如在汉译英的考题中,有一个题目要求将“人之初,性本善”翻译成英文。作为孟子“性善说”中的观点,“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本应妇孺皆知,而在考生的答案中,有人竟然将其翻译成“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beings,sex is always good”(人之初,性爱本善)。而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某次汉语比赛中,本应毫无疑义地夺魁的中国学生居然败给了外国留学生,这个结果更是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汉语水平的高低绝非语言文字能力的差距,而是深层的文化修养在语言层面的表达。以上事件,均说明中国年轻一代是否能肩负起传承并推广中国文化的使命、中国文化的传播前景堪忧。
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不得不退到一边,孤眠于乏人问津的故纸堆中。一个曾经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为无暇回顾而失落了国学,或许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充盈之后,传统文化的回归刻不容缓。
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年轻一代缺乏传统文化修养,更不能让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如何重拾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从基础教育做起,从上至下地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国人传统文化修养不足,文化传承危机初现
comment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