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


  历史教科书作为“认识一个国家的窗口”,肩负着向下一代传播世界文化的使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体,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

  法国

  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

  原来,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在法国人从初中到高中六年所使用的六册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少得可怜。用巴黎圣路易中学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而在高中第三册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安排了整整一章来介绍中国,所论也是从“红色中国”开始,一直谈到“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和“邓小平的中国”,不但内容十分有限,而且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中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

  即使在“中国热”席卷德国之际,德国人也不得不坦诚地“检讨”,在他们几十种历史教科书中,与中国有关的内容非常少。

  但与法国的情况相反,在德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介绍相对较多,而现代中国的情况所论较少。从“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到孔子的思想、中医的效用,在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图文并茂的说明。而在占历史教学40%至50%内容的外国史部分,更多的篇幅则用于介绍欧盟成员国的历史,其次便是非欧洲的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等国。

  美国

  在每个美国中学生都要学习的《世界历史》课本中,对中国的介绍是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的。虽然古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书中基本上都有所提及,但无论是从篇幅还是论述的深度上,都无法与介绍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西方文明时匹敌。

  对于近代中国,美国的历史教科书相对着墨颇多。在论述每个历史人物与事件时,书中都有明确的分析与点评,其中有客观之言也有偏颇之语。值得欣慰的是,美国的历史课本采用了全彩精装的形式,里面图文并茂,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弥补文字方面的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课本都是以讲述自己国家的历史为主旨,在介绍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时,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与取舍标准,文化渊源、历史积习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恐怕是导致西方国家不能全面、客观地描述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来到中国,相信他们的亲身见闻将不断修正其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识和负面观感。如何引导在华的外国人正确认识中国,如何通过中国文化有步骤地“走出去”展示我们的大国风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