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农村社会史究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总上看,它经历了二十年代的艰难起步、五十年代的曲折行进、8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这样三个阶段。本文在阅大量相关论著的基础上,勒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史研究的基本轨迹,深入开展农村社会史研究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并对当前如何开展农村社会史研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农村社会史研究的艰难步
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研究出现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化。在梁启超等人的倡导下,史研究开始摒弃传统史专注于“精英政治史”研究的模式将历史研究的视野投“普通民众史”这块荒漠中。此同时,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科学论和研究方法的引进,也使得史研究者们找到了一个新颖的研究念和研究模式。运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注多方位、多层面分析究历史,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形成蔚风气,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视的研究态势。另一方面,二三十代中国农村社会问的凸现,既为历史研究们提供了鲜活的研究素材也为他们从事农村会史研究增添了强劲的动。也就是说,“救治农村”不但当时政府要员和经济学家反复论的重要议题,也是历史研者探讨农村社会发历史的理念和旨归。在这种学术景和社会背景下,村社会史作为一棵蕴含无限生的幼苗,开始萌芽于学术殿堂中。
然而,与大数新学科的诞生状况相同农村社会史因其前沿、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萌芽过程是艰难、缓的。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究的深度都极其有限,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有样几种:闻均天的《国保甲制度》、江士杰的《里甲制考略》、黄强的《中国保甲实验编》,这三本著作农村社会控制体制的产生、发、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述。黄绶的《唐代地方行政史》探讨了唐代地方行政体制建置、结构及其功能蒙思明的《元朝社会阶级度》,对元代农村会中地主、农民等阶级进行了深的研究。解树民的中国的农民运动》,对历史民众反叛问题进行了论述王仲鸣的《中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对农村贫困化和民离村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此,周谷城的《中国会之结构》、《中国社会之化》、陶希圣的《婚姻与家》、瞿同祖的《中国封建会》、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王章的《中国历代灾与赈济政策》、于佑虞的《国仓储制度考》、万国鼎的《中国赋史》、郎擎霄的《中国民食》等等,虽然不是以研农村社会史为旨归,但亦量涉及农村社会史的内容。不如此,熊得山、王毓铨、文甫、万国鼎、黄毓、王亚南等学界前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属于农社会史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农村社史研究的曲折行进
新中国建立后,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史学界曾掀起了对中国社会形、社会性质等问题讨的热潮,在深入探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方式、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社会长期延续原因农民战争史等问题的同时,村社会关系、农村土占有形式、农民的生状况等问题也得到了一定关注。但是,由于不是究的主流,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内容极其有限,成果也就得极其单薄。据笔者所知,了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孺的《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地所有制的发展》、韦庆远的《明黄册制度》、傅衣凌的《明清农村会经济》外,关于代农村社会史的重要作还不多见,只是零散地发表大量的研究论文,如刘毓璜《试论村公社的过渡性质与中国农村公的发展》、韩连琪《秋战国时代的农村公社》、傅凌《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社经济的干涉》、左云鹏的《祠堂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杨讷《元代农村公社制研》等,称得上是这时期农村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一些通史断代史著作及论文集中也涉及不农村社会史的内容。
总的来看,这一时由于受到政治史范式的影,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究多样化的基本精神被完全视,社会变革问题被认定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由此不可避地导致史学研究的形发展,与社会政治史无关任何内容都被排斥到主流学之外。这就决定了农社会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虽然以从这些讨论中获得动力,但也由此限制了农村社史研究的独立和全面的开。赵世瑜先生在《二十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中所说,“本内容丰富、方法多元的社会史研较30—40年代发展趋势受到阻滞”,“与社会相关的各主题研究的展开与其批判传统政治史的新史学本游离开来,甚至回到传政治史的老路上去,没有握住马克思开辟的社会经济的新史学优势”,就是对时社会史研究状况的辟概括。在这种情形下,农村社会研究的良好发展势头被中断,之而来的是停滞不前、萎缩不的状态。这种状况的出现,能不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遗。
免费论文载中心 http://www.hi138.com 三、农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开展
80年代以来,随着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史这棵幼苗在历经五十多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迎来了生舒展的时机。在各种素的驱动下,农村社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术论著大量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国内出版有关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的著50余部,发表的论文有2000多篇,大部分研究集在农村经济、农村管理体制、社结构、家族和婚姻、社会保、农民生活、民众反叛等方。
此外,在八五”和“九五”全国哲学会科学规划项目中,有关古代村社会史内容的课题也受关注。仅1993年到2000年期间,就确立了22项属于古代农村社史内容的研究项目,集中在区域农村社会史、乡村管理制、家族制度、农民生、民间信仰等问题。
二是学术动相当频繁。在1986年到2000年期间,共召开8次国社会史研讨会,每次都有及农村社会史方面的论文。尤其1992年召开的中国社会史第次研讨会,以“社会史研究中国农村”为研讨主题,表明村社会史研究已经引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至于议题涉及到农村社史的中小型学术会议更是接连不断如1980年10月开的“自宋至1900年中国社会和济史”中美学术讨论会、1987年12月召开的“国际清代区社会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论会”、1993年6月召开“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学术论会、1994年11月召开“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1995年8月召开的海峡岸“传统社会与当代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1995年10月召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学术研讨会”,等等,都农村社会史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入的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重镇南开大学,不仅举办过首届中社会史研讨会,还在1999年8举办过“明清以来中国会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8月举办过“中国中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为了动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展,还组织过“中国历史上的农”的学术讲座,并且将讲稿编成《国历史上的农民》一书出版对促进农村社会史研究工作的开展是功不可没。
三是研究领逐渐拓宽。80年代以前,学者研究的眼光多集中在农村经济、级结构、乡村管理、农战争、农民地位等问题。80年代以后,研究领域进步拓宽,农村生态环境、乡村理体制、农村人口、农村庭和婚姻、农村社会流动、农社会保障、农民社会心态、农村化等等问题开始进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在综合性研方面,孙达人的《中国农民变论》、秦晖的《田园诗与想曲》和白钢的《中国农问题研究》,从宏观角度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进了深入考察,指出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律和中国农民的发道路,是国内农民题研究中理论性最强、述最精赅的专著。齐涛的《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和马新《两汉乡村社会研究,是我国最早两部研究乡社会的断代史著作分别考察了魏晋隋唐和汉代乡村建的变化、乡村的生产条件、乡村阶级结构、农民的经生活和精神信仰,具有重要的术价值。此外,对农村域社会的综合性考察也取得重要的成就,如叶恩对明清徽州农村社会的研,王笛对长江上游村社会的研究等,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农村济方面,郑昌淦的《清农村商品经济》、曹幸穗的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琨奇的《秦汉小农与小农经》、史志宏的《清代期的小农经济》、国家财政部织编撰的《中国农民负担史》第1、钟兴永的《中国集市易发展史》等等,对小农经济、村商品经济、农民负担等问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外,李根蟠、方行、秦晖、龙登高陈平等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对农经济的性质、小经济的作用、小农经济的生产结、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小农社会地位的变化问题的研究,使小农经济问题的讨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面。
在农村层组织方面,柯昌基的《国古代农村公社史》、晰纲的《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等专,是建国以来这方面研究的代性著作,在体系上三、四十年代的同类著更加完整,在内容和视角也更加丰富和新颖此外,学者们还以乡村政体制为切入点,进一步讨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系。刘志伟的《在家与社会之间——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王棣的《宋代乡里两级制度疑》、《从乡司地位看宋代乡管理体制的转变》、徐勇的《中国代乡村行政与自治二元权力体系分》等文,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探之作。
在级结构方面,冯尔康的《中国社会构的演变》、张泽咸的《唐代阶结构研究》、王曾瑜的宋朝阶级结构》、经君健的《代社会的贱民等级》马新的《两汉乡村社会各阶层新论等著述,对作为乡村主体阶级的地、农民和佃户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八十年代以来,学术对农村各阶级、阶层开展了专题究,其中对地主和农民的形成、发、构成、特征和地位等题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成就比较突出者有衣凌、经君健、何兹、罗仑、李根蟠、冯尔、伍丹戈、张显清、葛金芳方行等人。中国社会科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开大学历史系等单位还举办过题讨论会,并出版了《中国古代主阶级研究论集》、《中国封建地阶级研究》和《中外封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论文》。此外,在下层民众问上,魏晋南北朝的部曲佃客、代的乡村客户、明清农村仆等,也引起了不学者的关注。
在家族与婚姻方面,门论述古代农村家与婚姻问题的著作还不多见,但一研究中国家族与婚姻问的论著,往往涉及到方面的内容。就家族而言,勇的《清代宗族法研究》、徐扬的《中国家族制度史》和宋明家族制度史论》王玉波的《中国家长庭制度史》、张研的《清代族田基层社会结构》、文治、江太新的《中国宗法宗制和族田义庄》、冯尔康、常建华《中国宗族社会》、际平、郭锋的《五——十世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与社会变迁》、陈支的《近500年来福建的家社会与文化》等著作,对农村家族和宗族问题给予一定的关注。至于农村婚问题,90年代才有部学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和统方法,对民间婚姻关系进行探讨郭松义的《伦理与生活——清代婚姻关系》、王跃生的《18世纪国婚姻状态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个案础上的分析》和《代中期婚姻行为分析——立足于1781-1791年的考察》等,称是这方面的拓荒之作。
在农村会保障方面,历史上乡社会保障问题也是近年来究的热点,研究者主要致力探讨在非常状态下乡村社会的保机制,如减灾机制、扶贫机制等,示出国家政权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作用。如李向军的《清代荒政研》,对救荒的基本程序和要措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龚书铎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社会通史》中,专辟章节探讨不同时期的社保障问题,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论及。此外,钟宁、陈关龙、王日根、王建革、吴、姚兆余等相继撰文,对国家力在减灾中的作用、地域社会的灾行为、灾害救济与乡村社会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社会态方面,目前的研大多集中在民众信仰和若干农民袖人物的思想活动上。侯旭的《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一书,是近年来研究农民仰问题功力深厚的一部著作该书利用向来被人忽视的造像铭文作研究资料,论述了五至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的内涵活动特点,考察了普民众的信仰及其与佛教教义中土佛教思想之间互动关系,折射出当时民众的基本态。贾二强的《神界鬼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是第一部面论述唐代民间信仰的专著,该对唐代民间信仰进行了分类究,着重探讨了佛教与间信仰彼此的双向作用。马沙、韩秉芳的《中国民宗教史》、李尚英的《中国历史上民间宗教》,对民间教的起源、发展、演和衰亡过程、组织状况、卷、思想及群众基础都作了比较面的研究。喻松青《明白莲教研究》、秦宝琦《清前天地会研究》,则对白教、天地会等民间宗教的生、发展、功能、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析。
在社生活方面,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曾出版了一套中国古生活丛书,其中有家宏的《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赵荣光《中国古代庶饮食生活》、高春明《中国古代的平民装》、张仁善的《中国代民间娱乐》等著,篇幅虽然不长,但论水平高,信息含大,融研究性和普及性为体。此外,中国社会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古代社生活史》丛书、冯康和常建华合著的《清人社会活》、黄正健《唐代衣住行研究》、钱杭和承载合的《十七世纪江南会生活》等等,也有不少篇幅涉及代农民的生活内容。至于不同时期、不同角探讨农民生活的论文,则更不胜枚举。限于篇幅,处不一一罗列。
中外农村社会史比较研究方面,开大学历史系编撰的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研究论文集》、刘朝明的《中外村产业结构比较研究》徐浩的《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等,从生产条件、经结构、生活状况、社冲突等方面对中外农民进了比较研究,从而使人们更清楚地解到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特殊和局限性。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hi138.com 思考与展望
从上面介绍中可以看出,十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虽然步较晚,又经历很多曲折和困惑,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是在研究范围的拓展上,还是在研主题的深化上,都难看出农村社会史研究的良好势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十世纪农村社会史研究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憾。有正视这些不足和缺憾才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展和突破。
第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论是一门学科的灵魂,论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研究的应用状况,直接决定一个科的发展水平及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可以说是否具备一定的理论体系,是衡该学科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志。农村社会史研也是如此。遗憾的,到目前为止,对农村社会史论问题的探讨几乎近于空白。如农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和属性问、农村社会史研究模式和方法问题,如何借鉴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人口学和理学等学科理论,构一套系统的、合理的理论体系问,等等,至今还是无人足的荒漠区。毫无疑,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必之途,但是,简单停留在对资料的排比、解释上,能称之为科学的研,还需要从设定概念入手,构建一套内在联系极其密切理论和模式。这样做,就必须借助其它学科的理论。以社会学为例,会学在解释社会结和社会行为方面有一整套独特理论,其中较有代性的有结构功能理论、社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关系论(如分层理论)、社会控制论(如安全阀理论)、社会变迁论(如现代化理论)社区理论、社会角色理、失范和越轨行为理论、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理论等等,如何鉴这些理论,建立一套反映中农村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无疑是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当然,理创新不是简单地借用其它学科一些概念和范畴,更不是生搬套其它学科的一些理论,而是在探农村社会发展中相关变量之间内关系的基础上,推演出一些具有遍意义的解释模式在这方面,国外不少学者的做法非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学者坚雅的三级市场理论黄宗智的小农经济内卷化理,尽管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我们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来,无疑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法和究模式。
二,研究内容很不衡。从目前发表的论著来看,村社会史研究在空间上和时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平性。首先,从空间上看,北和东南地区是近年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它区的农村社会史研究,虽然也取得一些成果,但一直比薄弱。这固然是当代域社会经济发展不衡带来的结果,但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不利于从整体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发的状况,也不利于对各地进行横向比较和定位分析其次,从时间上看,目前的研多集中在明清这一时段内,其它时段的关注则显得不。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察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内规律。因此,在断代性农村会史研究的基础上,力求选择一个长时段来开展研究,应该是农社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研究围需进一步拓宽。农村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社的物质表征和文化品格是中国传统社会各种文化形的渊薮。因此,农社会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富的。但目前的研究中明显在着顾此失彼、冷热不均的现象,要还是围绕农村行政体、农村经济、阶级结构宗族组织、社会失控问题。我们认为,无是从事农村区域社会研究,是从事农村社会史整体研究,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生环境,包括农村的生态条件人口、资源状况;(2)农村济,包括农村的生产方式、产业构和收益状况;(3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主要指农社会基层组织及其运作方式;4)社会结构,包括户籍划分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5)农村人口,包生老病死、人口素质、口结构、空间分布等;6)农村婚姻,包括婚姻观念、姻行为、婚姻状态等;(7)家和宗族,包括家庭结构、宗制度的发展变化、宗制度的组织形态、政权与族权之的关系、宗族制度的社会能等;(8)社会流,包括正常流动(如以经济为础的上下层之间的流动,以科举考为台阶的垂直流动)和非正常流(如各种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常状态下农民地位变动等);(9)社会冲,即从失控与整合角度研究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争,探讨社会冲突的形成动因冲突的社会组织以及冲突的社会能;(10)社会保障,包括会保障的方式、运作机及其社会功能;(11社会心态,主要指农民的社会心理构,包括价值观、政治意识、宗教识、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意识(12)农村文化,包括乡民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节庆文娱。
第,研究方法有待完善。如所述,农村社会史是一个交叉性强的学问,它需要在积累大资料的基础上,借鉴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口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对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做出系统的、深入的析。单纯采用传统史学的实证究方法,难以揭示农村社会展过程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在关系,因而也就难以获符合历史真实的认识和结论。但是如果忽视历史资料的积累,光是留在理论层次上进浮光掠影式的讨论难免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不适合际情况的结论。因此如何做到各种研究方法的融和互补,也是研究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对特定象进行研究时,已经将传统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人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田野查方法之外,社会学的个研究法、抽样研究法、访谈法、卷法,经济学的统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同样可以在农村社会史研究面加以运用。这就需我们在完全了解掌握这些法后,结合研究的需要行合理、有效的运用
五,横向合作的力度不够目前国内的农村社会研究还处于“游击战的状态。在研究方式上,还没有门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机构,者们基本上分散作战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研究容上,大多是根据各自兴趣和特长,进行一些专题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标。们认为,只有加强横向合作,齐协力,才能将我国农村社会史研推向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