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高校就业率的真实性


           近日央广中国之声节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要求毕业生必须开就业证明,包括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如果不开,后果自负。

           今年6月底,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语系上百名学生毕业,现在已经12月了,半年过去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就找到了工作,一部分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还有一些人就在实习期间就换了工作,但是最近他们收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开一个就业证明寄回学院。一位毕业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孩子目前没有找到工作,只好托人找关系在连云港一家公司开了一张临时证明,在上面写上了他孩子和两个也没有找到工作同学的名字,交给了学校。这位家长质疑学校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在欺骗学生,让学生不得不弄虚作假。学校的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为了迎接省里的一项检查;另一位学校老师说,是为了统计就业率,签一个灵活的就业证明就行。

           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如果不开就业证明,后果自负是意思呢?记者调查得知就是如果不开就业证明的话,现在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档案学院就不给学生,所以这些毕业生不敢不去开这样一个就业证明。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因此许多高校为了保就业率就会想各种办法甚至用欺骗的手法来实现所谓的高就业率。

           其实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早在2010年初,教育部就宣称,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高达87%,可是,在金融危机梦魇盛行的情况下,"87%"的就业率是如何得来的,有人质疑这会不会是又一场数字游戏的变身? 现实也确实有一些大学生的家长,认为虚假成分太多。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正是2009年7月在一所科技学院毕业,当时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发毕业证。学校老师告知要想得到毕业证得先递交一份《就业协议》,至于是么样的企业不重要,哪怕是食杂店,只要能出具《就业协议》也可以。这位朋友说:"学校这不是糊弄人吗?"

           现在哪个大学敢理直气壮地宣布真实就业率?一个本应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教唆人说谎造假的地方。教育的庄严性在于教学生学科学、说实话,办实事。当你撕毁了这一切,你就把教育的本质给彻底毁掉了。不要说创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教书育人都不够格。

           在我们艰难迈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根本的一环,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盛衰。

           可是高校现在就业率造假,学生、老师的论文造假,科研成果造假,培养假博士、假硕士,那么中国如何指望教育帮助插上腾飞的翅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2年。这是近日江苏省委明确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对此我不禁有所疑虑,那么多没就业的大学生"被"就业了,那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万元"是否也"被"支配收入了呢?

          我们能不能还保有一点虔诚心,让教育在人们心中还是一块净土?我们能不能还保有一点廉耻心,让实话留在年轻的大学生心里?我们能不能还保有一点常人心,让我们一切都回到正常运行轨道?大思路、大手笔、大经济、大文化、大发展、大建设,正一步步逼近那曾经有过的大跃进。

           回到常识、回到常态、回到平常,这或许是我们能更好向前进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