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移民与鄂西北农林特产业的发展


 

 

清代移民与鄂西北农林特产业的发展

 

——以十堰市为例 

 

王肇磊1,贺新枝2

1. 江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2.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要]在清代,随着大量移民人口移居鄂西北山区,他们不仅垦殖了各类土地资源,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农林特产业,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资来源,从而加强了封闭的鄂西北山区与外界的商贸联系,促进了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鄂西北山区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移民;鄂西北;农林特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0705001503

 

十堰(郧阳地区)位于湖北西北部,东与襄樊接境,西与陕西安康地区交界,南与神农架林区、重庆市的万州区相连,北与河南南阳市、陕西商洛地区毗邻。全市辖五县(郧县、郧西、竹溪、竹山、房县)、一市(丹江口市,古称均州)、两区(张湾、茅箭)。在明清时期被称为“三边之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人口移居之区。

人是社会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承载体。移民居住地与活动区域的变化,对于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活动的影响深远。人口迁移作为人类的一种主动行为,其发生、发展都会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概括地讲,人口迁移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的受影响对象而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对迁入地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对迁移者的影响、对迁移中间地区的影响和对全社会的影响。本课题所涉及的是移民对迁入地的影响,其它方面不再赘述。移民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迁入地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迁入地的人口数量、性别、年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上;后者则表现在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包括资源开发、商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1](P2631)本文拟从鄂西北的商业和市镇发展的角度来论述移民对鄂西北地区的影响。

一、清初移民的移入与农林特产业的恢复和发展明末清初,长期战乱给鄂西北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口大量流失或死亡,土地荒芜。清初,竹山县遗民“十不及一,又皆散聚山寨。荆榛满地,野无炊烟”;[2](卷6,《艺文》)竹溪县“野无三户之村”;[3](卷12,《艺文》,“政事纪略”)房县直至1664年才有编户170户。[4](卷4,《赋役》)郧阳府人口总数也从明代万历初年(1573年)的29287丁(计114603人)[5](卷六,《户口》)锐减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5020丁(约计19644人)[6](P406),人口损失率为82.86 %。与人口损失相伴随的是耕地大量荒芜,郧阳府的耕地,从万历年间4926836亩的原额田地,[7](P122)剧减至康熙十九年的451774亩,[6](P406)一共减少了4475062亩,耕地抛荒率高达90.83%

清初统治者为了稳固社会秩序,极力恢复残败的经济,在鄂西北山区采取了许多优惠的政策,主要有:招徕流亡,开垦荒地;向垦荒农民提供种籽、耕牛等基本农业器具;蠲免;改革赋役制度等。[8](序言)以图吸引移民移居鄂西北地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移民在获得土地等财富内驱力的驱动下和政府政策指引下,四方流移不断汇集鄂西北山区,使移民数量急剧增加。据考证,到嘉庆二年(1797年),郧阳府户数达到122942户(计798942人),比明代万历初年(1573年)的12460户(114603人)[5](卷六,《户口》)增加了110482户(约684339人)。移民的大量移居,使得山区农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移民们长期的辛勤劳动,鄂西北地区的农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特色。以堵河流域为例,堵河位于汉水以南,包括竹溪、竹山、房县和郧县四地。其河谷和低山地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所产农品以水稻、麦类、玉米为最;山地适宜特产生产,产量亦丰,形成了河谷平原稻作农业区、低山丘陵旱作杂粮区、高寒山地低产杂粮区三个层次分明的农业经济带。[9]区域农业经济带的形成为移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随着移民的大量进入,鄂西北地区的耕地得以重新垦殖,耕种面积逐年扩大,并引种了新的粮食作物,以解决粮食问题,形成了具有鄂西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即移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开辟出了一条大量垦殖土地和引进新粮食品种并重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极力开垦土地资源。“(竹溪)自流民占籍,户口日繁,垦荒成田,诛茅为业。”[3](卷6,《田赋》)“郧以火种刀耕,日就垦启,地无遗利,人无遗力。”[10](卷4,《赋役》)郧西:“崇山峻岭,道路崎岖,而山岭之下,多成平坝,居民开成水田,连阡逾陌。”[11]耕地数量迅速增加,由康熙十九年(1682年)的4486245分[7](.P112),剧增至嘉庆二年(1797年)的45391596分,[10](卷4,《田赋志》)增加了40905351分。

其次是引进和推广新粮食品种。随人口的大量增殖,鄂西北山区原有的农作物收获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新的粮食作物,特别是一些高产作物如玉米、红薯、马铃薯,突破了地域、生产条件的限制,可于贫瘠的高山之上种植,且产量较高,深受百姓欢迎,逐渐被移民从外界引入,并加以推广。

玉米,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还仅种植于闽浙沿海少数分散地区。18世纪,才由一支移民队伍在包括陕南、鄂西、豫西南的汉水流域安家而引入,迅速成为中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12](P220)在鄂西北地区各地方志中也大都记载玉米的种植:“苞谷,即玉蜀黍,一名玉高粱(或玉麦)。……自乾隆十七年大收,数岁山农恃为命,家家种植。七八月晴暖,则倍收。山乡甚赖其利,间或歉收,即合邑粮为之增贵。”[4](卷11,《物产》)竹溪“山农多以玉蜀黍为‘食主’。”[3](卷15,《物产》)“郧阳亦崇山峻岭,平畴水田十居一二,山农所恃以为饔飨者,麦也、荞也、粟也,要以玉黍为主。”[10](卷4,《物产》)严如煜也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说:(郧阳)近日遍山漫野,皆是苞谷,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故夏收视麦,秋成视苞谷,以其厚薄,定岁丰歉。”[13](卷8,《民食》)

马铃薯的最普通俗称是洋芋或土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和当时种植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需要在更漫长的时间才为人们接受,至18世纪才由福建慢慢传到长江流域若干有限的地点。在19世纪前半期,在一些高山区,特别是在四川盆地边缘和汉水流域,洋芋已成了重要作物。[12](P221)同治《房县志》记载:“洋芋产西南山中。房近城一带有稻田,浅山中多苞谷,至深山处,苞谷不多得,惟烧洋芋为食……亦间有积以致富者。”[4]卷11,《物产》)

红薯亦称番薯,随着汉水流域的开发而被移民移植进来,并成为山民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鄂西北山区种植红薯较早记录,见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郧西县志·方产》中的“百草”部载:“(红薯)根食可以疗饥”,因其“亩收数十石,胜种谷廿倍……乾嘉以来渐广。”[14]《方产》其他地区亦有相关记载如同治《房县志》卷11中的《物产》也有“红白薯”的记录。[4](卷11,《物产》)

以上新粮食作物的引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食物之忧,同时为山民种植经济作物提供了一定条件。

三、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及林业特产业根据山区气候、土壤的特点,山民们推广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茶叶、生漆、桐油、木耳、香菇等,其中大多成了商业交流中的著名土特产。下面简要枚举几种鄂西北山区比较重要、在市场上比较有影响的土特产或山货。

均州(今丹江口市)烟叶品质优良,属国内有地方特色的深色晒黄烟,民间曾有"吃不过的均州烟、看不过的邓州烟"的评价。其叶片较大,厚薄适中,油分充足,尼古丁含量低,色泽黄亮且较深,香气浓郁,燃烧性好,燃烧后灰呈洁白,属调味型烟叶,烤烟型、混合型卷烟均可使用。烟叶在均州栽种历史较悠久,地方志中记载:“草则淡巴菰,俗名烟,其气辛,能御瘴疠。州南二十里(土桥)产者犹佳,下游商贾乘大舶懋迁,宗货流通多赖此。近他邑种益繁衍,利亦见微,民间犹习种之。”乾嘉人吴熊光在《俨江笔录》中写到:“烟草无益于人,楚省均州一州,衡州一府皆种之,”[6](P385)是当时两大名烟草产地。就连1907年东京出版的日本外务省编撰的《清国事情》一书上册中也作了记载:“集中在汉口的烟叶,主要有湖南、湖北、河南所产,江西所在产较少。湖北产品中,以黄冈、均州烟叶声价最好,产量亦多。”[15](P443

生漆在鄂西北山区的主产区是竹溪县,所产生漆为我国五大名漆之一。[16](清)道光县志描绘了当时漆树种植的盛况:“黄柏溪通石板河,老朳开尽豆盈坡,行行直到鸡心岭(川陕楚三省交界山峰),一路人家漆树多。”[17](《艺文》,“竹溪竹枝词”)其生漆质量上乘,人们赞道:“漆好像清油,似镜照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挂金钩。”是本地主要外销品之一。[6](P386)在郧阳府属其他地区也有漆树的栽培,同治《竹山县志·物产》把生漆列在首位,并称:“商人谓之西漆,各州所产,此(即竹山漆)为上品”;[2](《物产》)同治《郧县志·物产》也说:“漆,夏至后以刀划树,蚌壳承之,日未出时收之,遂为漆。”[18](卷4,《物产》)

木耳。清代,湖北郧属诸县已发展成为木耳重要产区。据清杨承禧等修《湖北通志》:“木耳,《黄州府志》以为罗田专产,然它县亦有之。《通城志》谓之木蕊,亦木耳也。上游诸郡枣阳、南漳、谷城、兴山、归州、巴东、长阳等处所出亦盛,而以郧属产者为最著名,世谓之‘郧耳’。”林祖让等修《保康县志》(1866)亦有“有栗林,可结木耳”的记载,虽未明言栽培,但在保康县两峪区巴桃村四组发现的石碑上,已有清道光间人工栽培木耳的记载。[19](P21)同治五年(1866)杨延烈等修《房县志》说:房县的木耳栽培已具相当规模,排架在山坡上的耳木,“杈丫纵横,如结栅栏”,“有红白黑三种,白者尤贵。”[4](卷11,《物产》种耳之山,称“木耳厂”,其栽培方法在“木耳厂”所述尤详:“择山内八九年、五六年花栗、青棡、梓树用之,不必过大。每年十月内,将树伐倒,纵横山坡上,雨淋日晒,至次年二三月间,将木立起,二三十根攒一架;再经淋晒,四五月内即结木耳。第一年结耳尚少,二年最旺,三年后木朽烂不出耳矣。采耳遇天晴则晒晾,阴雨用火焙干,然后打包。”[13](卷9,《山货》)其中房县的黑木耳产量历年都要占湖北省黑木耳产量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

蕈类在鄂西北山区分布较广,是外销的重要产品,品种较多,主要有香蕈、土蕈、羊肚蕈、猴头蕈、紫蕈、青头蕈、黄丝蕈、露水蕈、重阳蕈和鹅掌蕈。[4](卷11,《物产》其中房县的香菇质量最好,生产方式和木耳类似,“香菌厂于秋冬砍伐花栗棡梓树桫椤等木,山树必择大者,小不堪用,将木放倒,不去傍枝,即就山头坂上任其堆积,雨淋日晒。至次年树身上点花,三年后即结菌。”[13](卷9,《山货》)

鄂西北地区茶的栽培,直到(清)同治时期的各地方志中才见记载,其缘于宗景藩刊刻《种茶说》十条,将种茶、制茶方法一一说明后,本区才出现几种茶叶,如郧县的香桃茶、房县的太和家园茶[20]和竹溪的家园茶,其中房县在“德化乡属雷家湾、陈家沟、獠牙湖、弼家沟等处”生产的太和家园茶,“其质优于竹溪之家园茶。”此外还有均州武当山生产的野茶——太和茶。[6 P387)当地饮茶也因此渐成风俗,有诗为证:“煮茗留槐日,移床就竹荫。”[3](卷13,《艺文》)并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纺织类作物的种植在山区的分布极为零散,主要为鄂西北地区棉织业、蚕桑业和麻织业等手工业提供原料来源。鄂西北山区棉花种植可追溯到元代,元朝郧阳人熊涧谷有诗云:“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全家指作机中布。”到清代,棉花种植在当地仍有种植,但不普遍,基本上郧阳府各县都有少量种植,主要是用来解决人们的衣着来源的。[4](卷11,《物产》)可见以棉花为原料的土布是百姓的衣着来源。到乾隆时期,已有少量棉花和棉制品进入市场。见于记载的蚕丝产地主要有郧县、竹山、房县,除郧县外,植桑面积一般不超过十亩,养殖户只养数十簸蚕,缫四五斤丝而已,[21]所养之蚕有山蚕和家蚕之分。[18](卷4,《物产》)其丝织品主要外销,由于品质优越,获得了“郧紬”“房绢”的美誉。[10](卷4,《物产》)麻的种植主要在郧县、竹山和竹溪三地,[23]其品种是“白苎”,[10](卷4,《物产》)本区苎麻很少有加工的,只是直接外运,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

在鄂西北山区,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古代的神农氏在本地崇山峻岭中尝百草的故事,至今仍在传唱。《本草纲目》中有400多个中草药标本采集于房县。郧阳各属在清代地方志中共记载了丹参、苦参、黄精、玉竹、厚朴、南星、茯苓、杜仲、天麻、柴胡、天门冬等百余味中药材名称。①有些药材已开始人工栽培,如黄连栽培,主要集中于竹溪的丰溪、桃源、泉溪和房县的上龛、门古、九道等地,人们还培植了杜仲、独活、当归等药材。[6](P387

此外,人们还在房屋四周、道路两旁等地方宰种了许多其它经济林木,如桃、杏、李、竹、油桐等,《竹山县志》还保存了清代移民在居家附近栽植油桐、漆树、竹的记录,并形成了一种风尚。[22](P185

四、影响经过移民的大力拓殖,鄂西北山区的农业得以恢复、发展,并带动了相关林业特产的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还为鄂西北地区商品经济与商品贸易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商业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汉水一线的东西长途贸易有了重大突破。汉水及其支流如堵河、金钱河、天河等都在土特产区,各地所产土特产和山货汇流而下(或上),集中在安康、郧阳府城、均州城、老河口、襄阳和汉口,形成了一个沿汉江的长途贸易体系。在长途贸易的影响下,鄂西北山区逐渐形成了以郧阳府城和各县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区域商业贸易体系。各地商人纷纷来到本地进行商业活动,兴建了一批有影响的商馆。仅山陕商人就创建了7处大会馆(见下表)。

 

1山陕商人在鄂西北修建会馆一览表

地点〖〗会馆名称〖〗创建时间及沿革〖〗资料来源老河口〖〗陕西会馆〖〗临江门内〖〗光绪《光化县志》卷3房县〖〗山陕会馆〖〗西关街北〖〗同治《房县志》卷7郧阳〖〗山陕会馆〖〗在西关内,乾隆六年山陕商人建为二省会馆〖〗嘉庆《郧阳县志》卷3郧西〖〗山陕会馆(三公祠)〖〗在南门外,祀关帝,山陕二省客民遂以此为会馆

(康熙48年知县建关帝庙,雍正9年建三代祠

于庙后,乾隆25年山陕客商遂以此为会馆〖〗民国《郧西县志》卷2竹山〖〗陕西会馆〖〗附籍秦人皆各有会馆〖〗乾隆《竹山县志》卷1均州〖〗山陕会馆〖〗〖〗光绪《均州志》卷2光化〖〗陕西会馆〖〗临江门内〖〗民国《光化县志》卷4

随着商贸的.发展,使得原本封闭的鄂西北山区,开始与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并逐渐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其作用不断显见,在地方区域市场上扮演着了一个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与移民大量移居鄂西北山区,积极发展农林特产业,促进鄂西北山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注释]

 

①根据《房县志》在卷11中《物产》的《药类》记录了61味;康熙《郧县志》也记录了42味;同治《竹溪县志》记录了33味,这些中药材植物在其他各县亦有大量记载,且种类不一,综其种类不下百余种.

 

[参考文献]

 

1]段成荣.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Z].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2][清]贾待聘.竹山县志[M].同治.

3][清]陶寿嵩.竹溪县志[M].同治.

4][清]杨延烈.房县志[M].同治.

5][明]裴应章.郧台志,万历[M].

6]匡裕从,屈崇丽,袁绍北.十堰通史[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7]冷遇春,冷小平.郧台府治史实类篡.[M].2003

8]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9]鲁西奇.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演变[J].中国农史,1999.(1).

10][清]吴葆仪.郧阳志[M],同治.

11][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M].

12]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极其相关问题(13681958)[Z].北京:三联书店,2000

13][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M].

14][清]张道南.郧西县志[M].乾隆.

1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一)[Z].北京:三联书店1957

16]据记载:中国有五大名漆,即湖北毛坝漆、竹溪漆,陕西安康漆,四川城口漆和贵州毕节漆.

17][清]李锦源.竹溪县志[M].道光.

18][清]周瑞.郧县志,同治[M].

19]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0]梅莉.明清湖北茶业及其生产分布[J].湖北大学学报,1994,(2).

21]梅莉.清代湖北纺织业的地理分布[J].湖北大学学报,1993,(2).

22]竹山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竹山县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