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贞节操 勤政廉洁
——文化汉江考察日记之五
第八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顾问 杨斌庆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汉中市勉县
汉中三国故事很多,如“萧和月下追韩信”、“诸葛挥泪斩马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等等。但最突出的还是诸葛亮,我们到勉县参观,既看了武侯祠,又看了武侯墓。
武侯墓座落在定军山下的一片参天古柏的包围之中。相传这是以诸葛亮54岁享年而栽植的54株柏树,现存22株,真有1700年的树龄,确为汉晋所植。这为武侯墓的真实性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证据。墓庙是一座三院并联的围垣大院,大殿高大宏伟静穆,画栋雕梁,正中高悬“万古云霄”匾额。殿内诸葛亮塑像端坐中央,神态安然,令人隶然起敬。殿后大冢为诸葛亮之墓,坟冢高大方正,呈覆斗型,坟亭四角攒尖式,上方悬“双桂流芳”匾额。
武侯祠内有一株巨型乔木“旱莲”,为全国稀有乔木花树。每年仲春盛开如莲之花朵盘结在高高的枝头,先花后叶,甚为壮观。当地人说,由于旱莲十分高洁,移载不能成活,异地育苗但不能开花,所以唯此一株,以喻诸葛亮“天下一人也”,此为武侯祠一大胜景。
我们参观武侯墓和武侯祠,首先就想到诸葛亮忠贞节操、勤政廉洁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想到了他的《出师表》。刘备在白帝城死前的弥留之际,向诸葛亮留下遗言:“若嗣主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讲解员说有人认为刘备“君可自取”是假话,骗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我们都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说刘备、诸葛亮二人都是真诚的。刘备这一遗嘱披肝沥胆,超出了一般的君臣关系。诸葛亮不忘刘备“三顾茅芦”的知遇之恩,因此他夙兴夜寐、鞠躬尽瘁,决心辅佐幼主重振汉蜀雄风,北伐曹魏。但刘禅软弱无能,亲佞远贤,诸葛亮出师之前上奏《出师表》,劝谏刘禅励精图治,奏表虽然不长,但十三次称引先帝,字字句句诚诚恳恳,既深深怀念刘备,又表白自己忠诚尽职的心迹,肺腑之言,感人至深。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秋八月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并且“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可见他这种忠诚尽职尽责,坚守事业未尽死不罢休的信念,表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诺千金的高贵品德。而且只许薄葬,死也不忘他的“勤俭”二字。诸葛亮之廉洁,堪称古今将相之楷模。当然,诸葛亮不是没有缺点错误,毛泽东主席在读到苏洵《权书·项籍》关于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之时,毛泽东眉批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但这一错误只是工作上的失误,至于他的忠君、正身、勤政、廉洁、重教、明法等等方面,则无可厚非,即使诸葛亮错用马谡失掉街亭,毛泽东也只是指出了他没有亲自临阵指挥,而在诸葛亮出师木门道杀了张颌之后,毛泽东眉批曰:“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赞扬他已吸取了教训。
诸葛亮之忠贞节操、勤政廉洁的精神是值得大力弘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