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郭国松

法制周末执行总编辑法制周末执行总编辑

司法对舆论的妥协与抵抗


  11月18日,我在西北政法大学做了一个题为《司法对舆论的妥协与抵抗》的讲座,以下为初步整理的讲座原文,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由于我是从机场直接到南校区,之前担心飞机延误,讲座安排在晚上八点开始,时间太紧张,最后至少还有20个纸条的提问没有时间回答。其实,我试图全部回答,只是主持讲座的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罗朋教授觉得我太累,次日又要参加学术会议,便“强行截留”了一部分纸条。

  当今世上,已经没有药家鑫、李昌奎、刘涌这些符号性的人物。

  他们因为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成为国家的刀下鬼。

  如果他们对这个社会、特别是对我们的司法乃至法律...

Read more

批评范曾的代价


  批评范曾的代价

  范曾的名字,用如雷贯耳来形容,大约没有人反对。

  范曾在当下中国书画界的地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坐四望五”。

  何谓“坐四望五”?这要引述范曾的自我评价:“画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师,凤毛欧伯;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

  这可是了不得的!四品就已经是大师,五品乃巨匠。范曾正从大师往巨匠方向发展,会不会有“魔鬼”出世,也是很难意料的事情。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不是范曾会不会真...

Read more

信息公开是公权力的法定义务


  信息公开是公权力的法定义务

  到今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旨在规范政府权力公开的国家行政层面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步履蹒跚地走过了三个年头。

      1766年,瑞典制定《出版自由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公权力信息必须向公众公开。在此后的300多年时间内,随着以人民主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防范公权力黑箱运作,确保公众知情权,进而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信息公开就成为宪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并由此构成了公共权力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200年后的196...

Read more

以立法手段遏制公捕公判


  以立法手段遏制公捕公判

  建设法治国家早已被写进了我们的根本大法,于是,依法治国成了一个极其响亮、极为诱人的口号。如果我们做一个设问:依法治国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都能列出一长串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有深刻的道理。相比之下,一切反法治的行为显然是对法治的最大破坏,被学界人士视为法治社会毒瘤的公捕公判,就是一种典型的反法治的行为。

  将公捕公判视为反法治的行为,相信地方权力部门不以为然。新闻媒体每一次对此类行为提出批评时,总是能听到他们振振有词的理由。去年湖南娄底的公捕大会,娄星区政法委副书记潘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各地都在搞,这说明(公捕公判...

Read more

对核电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


  对核电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

  在无法预知的自然灾害面前,所有的理论都是脆弱的。日本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为人类的渺小再次提供了一个实证。

  本次日本大地震发生时,出现了我们不可思议的情节:不少公共场所的广播要求公众不要离开建筑物。这表明,日本人对建筑物的抗震标准是足够自信的。以此推论,在地震高发的日本,建设核电站时应对地震的设防标准之高,也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但是,福岛的几座核电站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核泄露,从而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民众的恐慌,甚至连美国西海岸的居民也出现了抢购碘片的风潮。而中国的很多城市更是出现了大面积抢购含碘食盐的非理性行为。...

Read more

代表委员带着什么议题上两会


  代表委员带着什么议题上两会

  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召开在即,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将带着什么重要的议题进京参加两会?他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民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每年“两会”期间,总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雷人的议案/提案——2010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王全书提交了将“扫黄”改为“扫色”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辑张晓梅的提案《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切实保障女性权益》,建议老婆...

Read more

官员们为何总是匪气十足


  官员们为何总是匪气十足

  最近连续发生好几起官民冲突,颇有些令人费解——现在的官员为何总是怒气冲天,本来阳光灿烂的脸,一看见老百姓,马上变成了一脸的阶级斗争。这种官民之间的仇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12月8日,新华社下属的《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到辽宁建昌县政法委采访,发现办公室有人打牌,当即拿出相机拍照,顿时激怒了这些官员,政法委副书记钟继祥命令几个官员:“给我好好查!”并将记者的相机抢走。事后,有其他媒体记者打电话向钟副书记了解此事,没想到这位官员口出狂言:“你要过来,小心你的小命!(人民网 12月9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