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文瑞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周公和周礼——“文质彬彬”的礼治时代


刘文瑞

 

说起周礼,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周礼,是指西周时期的一整套社会制度,而不仅仅是《周礼》这本古籍。作为古籍,记载西周礼治的文献主要收录于《尚书》,而阐述官制的《周礼》一书要晚得多。学界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至今有争论,当今的多数学者认为,《周礼》一书成书于战国晚期,但也有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周礼》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配合王莽篡汉而编造的伪书。即便不是伪书,要了解西周的礼治,除《尚书》外,在“三礼”中应以《礼记》和《仪礼》为主;《仪礼》偏重于礼治的形式,《礼记》偏重于礼治的含义。只有在讨论官制体系时,《周礼》才具有重要性。

周礼并不是西周王朝...

Read more

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周礼


刘文瑞

 

很多人一谈起传统,都会在潜意识中把传统当作遥远的过去。一旦认真地辨析,就不难发现,传统活在当下。所谓传统,是指能够传承下来并形成统系的东西。从管理思想的角度看,对中国有着悠久影响并以潜移默化方式铸就民族性格的传统,是从三代开始的,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起到奠基作用的是西周的礼治。有的学者喜欢说一句话:百代皆行秦政制。然而,这句话还要配上另一句才全面:万世推崇周礼乐。否则,就只能看到中国王朝更替的外表,而难以理解历代管理思想变迁的内涵。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在成文制度上继承的是秦皇专制的遗产,在统治思想上继承的则是西周礼治的遗产。中国传统的制度形成路径是“因俗...

Read more

王莽败亡的教训


刘文瑞

白居易的政论诗《放言五首》很有名,其中之一是:“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对王莽的感慨,很值得人们思考。说起来,王莽在他篡汉当皇帝之前,真正是一个“好人家子弟”。他家庭贫寒,史称其为人折节恭俭,勤身博学,孝亲事长,谨慎检点,人人赞扬,好评如潮。进入仕途后,王莽得到了从皇帝到大臣的一致推崇,不断提升。而他“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到38岁时,就已经登上了大司马的辅政高位。这时的王莽,满脑子是青史...

Read more

“指鹿为马”与管理


  “指鹿为马”是人所熟知的典故。秦朝赵高为了验证自己的权威,给二世皇帝献一头鹿而称为马,看看大臣们怎样回答。结果,大臣分了三种:一种是顺应赵高的意旨,把鹿说成马;一种是既不愿意说马,也没胆量说鹿,保持沉默;一种是不看赵高脸色,坚持说鹿。这三种大臣结局如何不言而喻,史书也无详载,只是笼而统之地说赵高以违法为名,把说鹿的人都收拾了。

  如果把道德谴责先放在一边,从管理学角度看,所谓“指鹿为马”,是作为秦朝高管的赵高对自己的权威心中无数,借以用来考验部下的一种方式。这种考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是否忠于自己。重温指鹿为马的故事,是要告诉...

Read more

.《边缘琐语》之文教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不景气?


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景气,似乎已经成了令人头痛的问题。当然,也有人认为人文社科形势一派大好,理由是“主旋律”得到了高度弘扬。对此,我们不加辩解。也有人抱怨,人文社科的学者太差劲,郭沫若在1949年以后的成果,就是一个例子。然而,为什么板子偏要打到学者身上呢?无庸讳言,学者有自身的问题,然而,体制和管理难道就没有责任?再进一步,即使是学者真的差劲,那么,你的制度为什么不选择优秀的学者却偏偏要喜欢那些南郭先生呢?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人文社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在管理上的要求、方法、内容、措施都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当局对人文社科的管理不注意这些特点,而是用管理工程技术...

Read more

《边缘琐语》之社会观察——质疑高薪聘任


刘文瑞

 

这几年,高薪聘任人才的消息逐渐多了起来,价码一个比一个咋舌,实在令人大开眼界。2001年,就有上海某高校以一百万元天价挖走某教授的消息,尽管后来教授本人辟谣,但人才值钱的信号是无疑的,着实令人兴奋了一阵子。2002年,清华又出台了百万年薪聘请海外教授的消息,这回可是千真万确的,有名有姓。而且,还在网上引起了美国教授到底年薪多少的一番争论。后来,更有山东外事翻译学院以百万年薪聘请院长的举措,不过由于文凭似乎引起了点疑问,很快就解聘了。我却由此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受聘者文凭是真的,天价式的招聘,值吗?

近来聘任名人,往往在出身、文凭上纠缠不休,实际上,出身、文...

Read more

《边缘琐语》之社会观察——从一份“特快专递”看中国邮政


常常听到一种抱怨:“邮局只有一个。”反映出人们对垄断行业的无可奈何。因此,对于一般的平信,延误丢失只能自认倒楣。但是,我过去一直认为(相信大多数人也这样认为),挂号和特快专递应该问题不大。然而,一份“特快专递”的实践,彻底打碎了我的幻想。

20021223日上午,我从西安给在北京清华大学的张岂之先生寄出一份特快专递,里面是一本书稿的清样。没想到,这份特快专递带来了不少麻烦。

这份清样,是由张先生主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十五讲》,计划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作为作者之一,受张先生委托,对全书进行通校,并核对相应引文出处。由于...

Read more

来自经济学的管理启迪


  经济学和管理学,有点像孪生学科,经常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界定。有的经济学家,不断对管理指指点点,大有当仁不让的气魄。而有的管理学家,也常常对经济说三道四,丝毫没有越界的感觉。这种剪不断、分不开的学科关系,肯定会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影响。

  从学科的诞生时间来看,经济学是当之无愧的长兄。从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算起,管理学的问世相对要晚得多。所以,最先提出管理问题的学者,都是来自经济学家。如果说,斯密在推崇市场的同时,奠定了把企业管理视为可以不加考虑的“黑箱”这一经济学传统,那么,打破这一传统的努力首先就是来自经济学本身。最先注意...

Read more

商鞅的迷失


  商鞅是一位历史名人,因为他主持变法取得了极大成就,所以他身上就有了某种光环。如果我们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来观察商鞅,有可能在光环的背后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人们一般认为,商鞅是法家的代表。这不错,他确实精通法家学说,“少好刑名之学”,一部《商君书》,人们看到的几乎全是法家的治国之道。但是,正因为商鞅以法家学说扬名立万,人们往往会忽视他身上那些非法家的东西。按《史记》所载,商鞅在入秦之时,通过走秦孝公宠臣景监的门路得以进见。结果第一次讲帝道,把孝公说的打了瞌睡,得到了一个“妄人”的评价;第二次讲王道,要好一些,但仍然&ldqu...

Read more

向稻盛和夫学什么


  稻盛和夫的管理与众不同,如果不是他创立过两家五百强公司,如果不是他取得的经营实效,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样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能够成为经营公司的大家。尤其是稻盛和夫自己,本来只是个技术人才,沉迷在新型陶瓷的研发中,在创业之初根本不懂经营与管理,看不懂会计报表,不会进行商业谈判,不了解组织原理和领导理论,不懂得如何激励与控制,没有营销技能。这样的人开公司,多数人会有疑问的。不要以为技术高手开公司就能成功,那种靠某个发明的聪明人办企业栽倒的人太多了,乔布斯和盖茨是罕见的低概率案例,常态并不如此。所以,人们对稻盛的成功,往往看作奇迹,然而奇迹确实出现了。

  实际上,类似的奇迹,在宗教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