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文瑞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汉文帝是如何重用贾谊的?


刘文瑞

 

汉文帝是著名开明皇帝,在历史上绝对能进入前十名;贾谊是汉代著名文人,在历史上绝对能进入前百名。这样一个优秀的皇帝遇上了这样一个优秀文人,而且还是放手重用,却未能发挥贾谊所长,最终导致这位天才郁郁而终,其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值得剖析。

贾谊少年得志,十八岁就暴得大名,二十出头就被文帝征为博士。按本传记载,贾谊属于那种典型的聪明外露的早熟人才,每有诏令讨论的事项,诸位老先生还来不及开口,贾谊就会条分缕析,头头是道,把事情说清楚。文帝很器重他,一年中把贾谊破格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能言利嘴的贾谊春风得意,求治心切的文帝喜得良臣。从留下的文章奏疏来看,贾谊有极为敏锐的...

Read more

“仁”与管理


刘文瑞

 

关于孔子的仁,众多学者从思想史、哲学史的角度进行过讨论,但从管理角度讨论的寥寥无几。事实上,儒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家管理表现出来的,其中的核心观念就是“仁”。从管理思想史角度而言,孔子是仁政和善治的祖师。仁与管理的关系,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的目标定位:培育君子

孔子继承了周公“不谈物质”的传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治国理家不能追求物质的富有,而要着眼于君子的养成(需要指出,《论语》中有富民、节用、足食等言论,但其重要性排在道德之后,而且是作为道德修养的铺...

Read more

“仁”的内涵


刘文瑞

 

尽管孔子对“仁”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大致含义还是能够归纳出来的。按照孔子的解释,“仁”有三层内涵:一是对亲人(父母兄弟)的热爱;二是对世人的关爱;三是对人性原则的坚守。

人们一般认为,孔子所说的仁,源于传统氏族社会的血缘亲属关系,即《说文》所言:“仁,亲也,从人从二。”徐铉注曰:“仁者兼爱,故从二。”孟子称:“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尽心上》、《离娄上》)孔门弟子有若,对此说得更明确:“孝弟...

Read more

孔子的“仁”


  孔子在生前,并不像死后那么得意。他的祖上虽然出身于宋国贵族,但避难于鲁,家道衰落。孔子幼年丧父,给人打工,记账放牛都干过。大约三十岁左右开始讲学,五十多岁时在鲁国当了几年官(中都宰和司空),他看不惯当时的官场,官场也有点看不惯他。孔子一心向往的是恢复周礼,而当时的诸侯国已经“礼崩乐坏”,鲁国已经多年由季氏执政,公室只是挂个空名。于是孔子辞职不干,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然而,连恪守周礼的鲁国都接纳不了他的思想,其他国家就更不值得一提。周游列国不仅有生活上的窘迫,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拒斥。看在孔子的声望上,有的国家招待还算周到,但也有的傲慢不带搭理;至于孔子的治国学说,...

Read more

仁政和善治的祖师——孔子


刘文瑞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上,孔子的思想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以汗牛充栋形容也毫不为过,然而,从管理学角度看,依然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对后世的国家治理和社会观念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奠定了中国古代的知识形成、转化和传承的基本路径。大概孔子自己也没有料到,他在后来会变成“大成至圣先师”,头顶有了“圣人”的光环,当然,更不会料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以及后来火力更猛的“批林批孔”。撇开孔子身后...

Read more

回过头来看周礼——如何认识制度的历史局限?


  如何看待周礼,是掌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毫无疑问,周礼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是,世界上没有无局限的事情。当人们试图彻底排除局限性时,就有可能陷入“理性的自负”。

  周礼作为一种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体系,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后世的儒家,梦寐以求的就是“克己复礼”,回到周制。显然,周礼已经成为历代国家治理的样板。至于周公,更是宰相执政的典范。即便不是儒家,面对渗透到朝野上下方方面面的礼仪规范和礼治精神,也不可能完全更弦易张,因为周礼已经具体化到生活细节之中,直到当代,吃饭饮酒的程式,招呼朋友的称谓,无不同周礼有着形形色...

Read more

周礼的运作方式——贤良政治


西周的统治,在当时的礼治规范下,尊尊亲亲,世卿世禄,很容易遭到后人的抨击。对此,需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辨析。

首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享有国家主权的统治者来自血缘家族关系。为了防范统治者的不胜任,就需要强化教育手段,使贵族得到良好的培养。所以,与西周的礼治体系配套,当时就已经有了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系统,三代皆有学,只是叫法不同,称为庠、序、校,本质一样。周代的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由师保之职教授贵族子弟三德六艺。“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rd...

Read more

礼乐关系——和谐管理的中国基础


刘文瑞

 

凡是讲周礼者,绝不能忽视“乐”。周礼体系的内容结构是礼乐相辅相成。《礼记·乐记》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和乐在周公那儿须臾不可分离。礼乐关系最基本的架构,就是礼主分,乐主和。没有乐的礼,会显得森严而失去亲和力;没有礼的乐,会显得侈乱而失去规范性。所以,管理需要以礼来定秩序,以乐来求和谐。

在周礼体系中,礼和乐的配套表现在各个方面,钟鸣肯定伴随鼎食,丝竹当然伴随宴飨。关键在于,礼治范畴的音乐,其功能不在娱人耳目,而在陶冶性情;乐章衬托下的礼仪,其效用不...

Read more

周礼的管理哲学——性情和中庸


  任何管理思想,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讨论,是在战国展开的,然而,早在西周,其礼治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人性因素在内。儒家子思学派对人性的论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自周礼的渊源。

  子思学派认为,人性源于天,即《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失去人性,就不再是人。所以,人性隐含于生命之中,它存在着却不外露。外露的,是人性的表现方式——情。外物作用于人,人就会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由此,“性情”成为固定的词语搭配。...

Read more

周礼的内涵——天命、民意和道德


刘文瑞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在礼治方面,夏商是“藏礼于器”,而西周建立了礼乐文明。也就是说,夏商的礼治,更重视其外在形象,而西周的礼治,深入到了制度的内心。从这一意义上讲,即便商礼和周礼有些器物仪式在外表上相似,其内含和意义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正是这一角度,才可彰显殷周革命的历史转折性。

周礼的变化,在表象上,仅仅是对殷商制度的损益调整,但其实质,却已经有了新的内涵。这种新内涵,来自殷商灭亡的教训。

商代的礼仪,以器物见长,大量青铜器就是明证。商末的政治,从道德的角度看是十分崩溃的。&ld...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