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文瑞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庸》与管理之道


  《中庸》相传是子思的作品,但同孟子的关系极大。人们一般认为,孟子的思想本原来自子思。加上《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所以,有必要指出《中庸》与传统管理思想的关系。

  “中庸”这一概念是孔子提出的,《论语·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此后,中庸成为儒学的重要思想,在《礼记》中以专门篇章论述。自从宋代理学家二程和朱熹选编《四书》后,原来《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立即身价倍增,此后儒学信徒认为,儒家学说的精髓尽在其中。尽管人们通常都以“四书...

Read more

学稻盛:不怕变异,只怕变质


  中国有很多企业在学稻盛和夫,也有很多人想当中国的稻盛和夫。有些专家担心,学稻盛的潮流泥沙俱下,甚至有可能违背稻盛的初衷。如何看待中国的稻盛热?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学习稻盛?弄清这些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稻盛思想的源与流

  稻盛信奉佛教,他皈依的教派恰恰是来自中国佛教的禅宗。众所周知,佛教自汉魏以来,在中国流传甚广,宗派繁多,自从六祖慧能以后,禅宗就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典范。正是禅宗,在慧能以后逐渐形成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和黄龙、杨岐“五家七宗”。即便是从学术的角度看,要弄清这些宗派之间的纠葛关系也不是易事。禅宗进入日本后,同样...

Read more

当代应该如何理解《孟子》


刘文瑞

 

汉唐人读《孟子》,是把它看作一部子书,与其他先秦诸子放在一起评头论足。宋明人读《孟子》,则把它神圣化权威化,看作不可质疑的儒家经典。现代把孟子还原为普通人以后,人们又开始议论《孟子》一书的种种疑点。几千年来对《孟子》的理解,几经变化。

由于《孟子》的体例是学《论语》的,东汉赵岐称其为“大贤拟圣而作者也”,不像其他诸子的著作有完整的体统,所以,其中有一些细节不一致和前后抵牾。尽管同《论语》相比,《孟子》的叙事方式由警句变成了段落,话语有了事件背景,但依然存在着同《论语》类似的问题。还有,孟子不像孔子那样谦让,说话比较大胆,为了强调自己的观...

Read more

层级关系的道义准则——组织的等级和平衡


  古代的任何组织都是一种等级体系。从组织结构入手,可以观察组织的外貌;从运行机理入手,可以掌握组织的实质;从价值准则入手,可以理解组织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孟子没有对组织进行系统的解析和研究,但为了推进他提出的王道,在社会组织建构与运行的价值准则方面有自己的建树。

  西周时期以礼制确定国家和社会组织的等级关系,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孔子以仁释礼,为周礼的组织关系确立了价值准则,奠定了后世“三纲五常”的思想原型。到了孟子,沿着孔子的路线,把社会组织的道义准则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孟子的着作有个与孔子不同的特征,就是很少讲礼。孔子以前,人...

Read more

人性是否本善——管理原点的争论


  孟子思想涉及面广泛,从管理思想的角度看,需要从人性假设入手。任何管理思想,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对人性的假设不同,管理方法手段乃至制度设计和运作体系都会不同。控制与激励、他治与自治、监督与信任等等问题,从哪个方向出发展开管理活动,都取决于相应的人性假设。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从一开始就有人性假设的分歧。到孟子这里,人性假设成为管理思想的原点之争。

  春秋时的孔子对人性并没有展开论证,仅仅是从经验主义的角度说了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不过,孔子对仁政和道德修养的强调,使其学说隐含着偏于性善的倾向。到了战国,随着百...

Read more

游说诸侯的“亚圣”


刘文瑞

 

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孟子以“亚圣”著称。不过,这位亚圣,并不是孔门嫡传。他出生的时候,孔门弟子都已经去世,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从年龄上推断似乎不太靠谱,但孟子的思想,却明显是子思一流,后世干脆称其为“思孟学派”。所以,太史公很谨慎地称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由于孟子的师承并不清楚,人们曾为此不断考证,其实并无必要。孟子自己就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看起来,他基本上是一个自学成才者。

孟子是邹国人。邹国是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县...

Read more

“铸刑鼎”的二重性


  春秋时期,有两次公布成文法。一是郑国的子产,一是晋国的赵鞅,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铸刑鼎”,即把法律规定铸到鼎上公之于众,改变此前的不成文状态,其性质就相当于今日发布法律文本,以利于民间掌握法律内容,便于遵守。对于这两次铸刑鼎,赞扬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反对的阵营里包括孔子、叔向、史墨等人。当今的史学着作,多对铸刑鼎高度肯定,认为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并抨击反对者保守落后,不谙历史大势。学术造诣深厚的瞿同祖先生,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批评铸刑鼎以前的“秘密法律”,认为叔向他们是为了维护贵族的特权而反对刑律公开。

  很早以前,...

Read more

管理培训的迷茫和纠结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文瑞

 

 

自从管理学诞生以来,咨询和培训就如影随形。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企业经营实践中提供咨询和培训的需要,才催生出了管理学。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其正式身份就是咨询培训师;管理学体系的构建者法约尔,在他退休后也把一腔热血献给了培训事业。如果了解管理学诞生时期泰罗的“赔钱赚吆喝”,法约尔在“管理教育”方面的宏伟设想与实践,就不难看出这一学科诞生阶段培训与学术的“亲密关系”。

然而,唇齿相依的同时,难免咬了舌头或者嘣了牙齿。无论在西方还是...

Read more

培育君子与管理


刘文瑞

 

孔子开创的私学,教育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育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可以说其频率是相当高的。韩愈把师道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传道授业解惑只是途径描述,通过这些不同途径要达到的目标是育人。而在育人方面,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先师。

君子一词在西周就已经大量使用,但早期的君子之称是社会等级的标志,同庶人相对应。《诗经》中君子一词出现相当频繁,达一百多次,基本上是指社会地位而不是道德品质。当然,西周的德治,强调君子应当具有良好的品行。然而,应当具有和实际具有不是一回事,上等社会中既有正人君子,也有“硕鼠&...

Read more

治统和道统


刘文瑞

 

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天地君亲师”崇拜。如果用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方法来分析,这五个方面,无疑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权威,它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信条,各种社会活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无非来自于这五个方面。中国传统的“治统”就是由此形成的。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尤其是理解中国传统的组织行为,应当对“天地君亲师”的内涵有所展开。

在这五个方面中,“天”和“地”的崇拜,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在古人看来,天覆地载,这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