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细节决定成败”的说法,而且凡是谆谆教导应当重视细节的布道者,往往可以随手拈来大量事例,不由你不信。
关注细节的管理思想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在《吕氏春秋》中,专门有一篇《察微》,告诉人们细节的重要性。它指出,如果治乱存亡黑白分明清晰可见,治国就不需要智慧了。实际上,治乱存亡发源于一些若隐若现的细枝末节。“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它还举出许多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中的一个是:郑国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迎战。为华元驾车的驭手叫羊斟,战前,华元杀羊飨士,但忘了羊斟。没吃上羊肉的羊斟怀恨在心,第二天打仗时...
作者文章归档:刘文瑞

靠什么打仗?——再读《曹刿论战》
领导人在率领部下从事某种事业时,必须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靠什么让部下为你卖命?《曹刿论战》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回答了三条。第一条是衣食不敢独自享受而分给别人;曹刿反驳道:“小惠未,民弗从也。”第二条是祭祀神灵一定诚实无欺;曹刿又反驳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第三条最为关键,原文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此曹刿予以肯定,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也就是说,在曹刿眼里,惠、信、忠三者,小惠、小信都靠不住,只有忠才...
漂母与韩信——感恩与报恩的联想
韩信当年落魄时,连饭都吃不上,曾经在一个亭长家里混饭,结果亭长老婆故意提早吃饭,以冷灶白眼逼走了他。有一位漂洗棉絮的妇女,出于好心,接济没饭吃的韩信,一连数十日,韩信的饭食都来自这位漂母。有可能是感受到亭长夫人与漂母的做人差别太大,韩信一时头脑发热,夸下海口,说他将来要重重报答漂母。没想到,漂母把韩信狠狠责骂了一顿,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一责骂,对于韩信后来的发迹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但从管理的角度看,带有假设的历史更有趣,更能反映出行为选择的不同后果。如果我们的历史...
荀子论君道
社会治理的主导者是君主,在战国的混乱局势中,荀子坚持了儒家强调的德治路线。在《君道》中,荀子开宗明义就强调:“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所以,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君主的自身修养。“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影)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盘)也,民者水也,盘 圆而水圆。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君道》)这种思想,完全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但是,从孔子到孟子都是政治领域的不得志者,各诸侯国对他们的德治路线赞扬者不少,而实践者却不多。其中的一个重要...
封驳制度的意义
刘文瑞
中国古代官场不乏有敢于抗上、直言不讳的耿直之士,加上文学作品中对皇帝一言九鼎、权臣压制言路的渲染,使不少人认为古代的制度不允许臣下抗命君主。殊不知即便在皇帝最专制的情况下,也还有可以否决皇帝意见的封驳制度。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然而,丞相既要执行皇帝的诏旨,又享有封驳的权力,在职能上存在冲突。当时的解决办法是:如果皇...
儒学治国理论的转化
在儒学发展史上,荀子是个重量级人物。按照韩愈的说法,在孔子之后发扬儒学的,孟子醇而又醇,荀子大醇而小疵。在荣誉名望方面,孟子似乎在荀子之上,但从对后代的实际影响看,荀子不在孟子之下。
荀子名况,史书又称荀卿、孙卿。荀与孙通假,子与卿都是尊称。过去人说荀改孙是为避汉宣帝之讳,但今人考证确定,孙为本姓,荀为同音假借(见廖名春《荀子新探》)。荀子是赵国人(原属卫地),年轻时就在燕国从事政治,反对燕王禅位。五十多岁时,荀子的学问名声已经不小了,曾到齐国的稷下游学,因为齐闵王不听荀子的规劝,他又去了楚国。到齐襄王重建稷下学宫时,荀子重新来齐,成为当时稷下学者之首,“最为老...
汉代太学兴衰
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起,中国有了太学,其后延绵两千多年,其间有兴有衰,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有弊。在汉代,太学的兴衰,首先表现在数量方面。
汉代太学有两次大扩招,而这两次大扩招,恰恰都在王朝的中后期。武帝立太学,仅仅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可以说是“皇家学院”级别的。由于太学与朝廷相结合,地位显赫,人数稳步增加。昭帝增至百人,宣帝再加倍,元帝好儒,按照掌握经书的人员数量不限名额扩大,但遇到经费瓶颈,于是定为千人。到成帝时,有人说孔子也有门徒三千,堂堂皇家学院,不能低于孔子,于是扩大名额到三千。但可能还是经费缘故,不久又压缩回千人规模。这一阶段...
道义与权变
现实中具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我们总觉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管理者首先会想方设法搜集更多的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但是,现实往往是信息的杂乱无序,尤其是信息重要性难以判断。到底什么信息对选择最重要?这也正是当今许多人的头痛事。无奈之下,只好跟着潮流说“细节决定一切”。然而,从信息加工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细节决定一切”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你不得眼下的不确定性要比以前更多,但如果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一致性,也许会承认,古代的不确定性不比现在的少,其区别仅仅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
知道是哪个细节在起决定作用。...
社会分工:士大夫政治的实现途径
孟子是中国古代倡导社会分工的代表之一。尽管孟子在其他方面往往说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话,然而在社会分工问题上,他的思想最接近现实,而且在中国古代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高度。
战国时期的农家,倡导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反对分工。农家许行的门徒陈相,同孟子有一场争论。陈相批评滕文公说:“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于是问道:许行戴冠不?做饭用釜甑不?耕地用铁器不?陈相只好回答说:这些都用。孟子再问:这些难道是许行自己做的?答:用粟换...
“浩然之气”与管理
刘文瑞
孟子曾经很自豪地宣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对公孙丑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这种浩然之气,必须包含道义,离开了道义就没有意义。它是道义行为积累而成的,不是偶然的义举就能获得的。南宋文天祥有感而发的《正气歌》,是形容浩然之气最有名的诗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