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大同书》的康有为,极为聪明,极为狂妄,极为执拗,极为自信。在中国近代,他是那种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物。康有为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幼年为神童,读书为学霸,成年后发动变法耸动全国,治学著书则自以为是。连他的弟弟康广仁,也曾在政变前给朋友何易的信中批评道:“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康有为的这种作风,是很多人不喜欢的。但不管喜欢与否,都不能无视他在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社会,采用了《礼运》大同理想的躯壳,注入了近代工业社会的内容。...
作者文章归档:刘文瑞
写出《大同书》的康有为,极为聪明,极为狂妄,极为执拗,极为自信。在中国近代,他是那种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物。康有为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幼年为神童,读书为学霸,成年后发动变法耸动全国,治学著书则自以为是。连他的弟弟康广仁,也曾在政变前给朋友何易的信中批评道:“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康有为的这种作风,是很多人不喜欢的。但不管喜欢与否,都不能无视他在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社会,采用了《礼运》大同理想的躯壳,注入了近代工业社会的内容。...
《礼运》所说的大同小康,文字极为简略,尤其是它把儒家推崇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列在第二等的小康,引发了后学的“不高兴”。于是,有学者就提出“错简”之说,认为《礼记》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竹简的前后错乱,应当把“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这26个字移到“大道之行也……不必为己”之后,使这些圣人置身于“大道之隐”的小康之前。这样,儒家推崇的三代就是大同,而孔子所处的春秋就是...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萌芽很早。人类社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思维的形成,肯定会产生出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和想象,这种想象与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上古记忆融合一体,加上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最终汇聚为对理想社会的期盼。古代的思想家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想象进行梳理和建构,整合形成人类社会的乌托邦愿景。在西方,古希腊的智者气象,催生出柏拉图的《理想国》,即哲学为王;在中国,春秋战国的圣贤理念,催生出《大同篇》,即圣人治国。
《礼记·礼运》的开篇就提出了“大同”和“小康”两个社会概念...
大同理想是中国古代构思出来的乌托邦,是想象中的人类社会最高境界。与大同对应的小康,是现实中能够达到长治久安的社会形态。自从《礼记·礼运》提出大同小康之说后,古代的儒者对此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大同理想包括三个来源:一是道家的上古崇拜,二是墨家的尚同之说,三是儒家的价值理念。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动荡变革,康有为著《大同书》,给大同理想注入近代的自由平等观念和工业化前景。古代的大同理想,以乌托邦方式确立“天下为公”的价值准则,矫正儒学崇尚经验的实用倾向,给“实用理性”赋予超验正义。而儒学对大同的疏离,又可防范乌托邦的走...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在百家争鸣中,墨家也是一个很特殊的学派。墨子的特殊,首先是他身份的特殊,在先秦的学人中,他是一个有名的能工巧匠,其木工手艺在公输般(即鲁班)之上。在诸子文人群里,他是唯一的匠人,后世因此说他代表手工业者。其次是他行事的特殊,他的楷模不是“郁郁乎文哉”的周公,而是把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的夏禹。别人追求功名富贵,墨子则甘于吃苦,不畏艰险,似乎刻意找罪受。要说中国古代如果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典范,墨子应该排在首位。墨学的特殊,首先是其兴起之速,影响之大,...
批判墨子最激烈的是孟子。他的名言是“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凑巧的是,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一系在后来绝迹。因此,后人重温或者追忆墨学,往往从孟子对杨墨的批判切入(对于这一批判,宋代二程和朱熹有详细的辨析)。正因为孟子的缘故,后人在谈到墨子时也分为两个方向,要么追随孟子,要么批评孟子。现代学人傅斯年,就以对照的方式列举了儒家和墨家的对立,包括:尚贤vs亲亲,尚同vs事有差等,兼爱vs爱有等差,非攻vs义战与不义战之别,节用vs居俭奢之间,节葬vs厚葬,天志vs天命,明鬼...
孟子有一句名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梁惠王上》)在传统礼制中,干脆把它确立为一条行为规范:“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礼记·玉藻》)对此,历来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不外两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虚伪,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仁道。
平心而论,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虚伪论符合常人的观感:既然不忍杀生,就不要吃肉。又要满足口腹之欲,又不忍看到动物死亡的痛苦,远离杀生现场而使自己吃得心安理得,这不是虚伪是...
东汉王充在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理论时,对儒吏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注意到汉代政府重吏轻儒的缺陷,指出儒生和文吏两类官员的不同,提出“以儒生修大道,以文吏晓簿书”的设想,并对儒学群体中的儒生、通儒、文儒、鸿儒进行区分,批评俗儒向文吏的转化,进而对官场人员结构和层级结构做了论证。他还对贤佞区别进行了辨析,归纳了佞人的各种表现,提出了识别佞人的方法,从逻辑关系上批驳了世俗的贤人标准,以或然性否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然性。他提出的“以欲察佞”、“观心定贤”,具有历史性的启发意义。从《论衡》的整体倾向看,王充在自然科学和哲学...
再笨拙的管理者,也懂得赞许和重用鸡群中的鹤;而聪明的管理者,是发现并培育能够长得接近鹤的鸡
叔孙通是秦汉之际的一个特殊人物。论学识,他没有多少出色的见解;论功绩,逃不出鲁迅讽刺的“帮闲”行列;论人品,后世儒家对他多有微词。然而,他却成为汉代倡导儒术的第一人,值得管理者仔细品味。
作为一个儒者,叔孙通的学术应该有很好的基础,否则也不会被征召为博士。在秦朝儒学不是主流,叔孙通很清楚自己不过是朝廷的一种装饰,所以,他大概属于那种小心翼翼讨好上级的太平官员。陈胜吴广起事,秦二世为此询问博士和儒生,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唯有叔孙通揣摩上意,赞颂...
在中国古代的帝制时期,针对政策失误、天灾人祸,皇帝往往要下罪己诏,以示自己对政治责任的承担。
在中国古代的帝制时期,针对政策失误、天灾人祸,皇帝往往要下罪己诏,以示自己对政治责任的承担。这种做法是从汉文帝开始的,此后的帝王,一旦要下罪己诏,无不以文帝为楷模。文帝前元二年十一月,以日食为由下诏罪己,而且语气诚恳,情真意切,辅之以“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同时省减宫廷守卫部队,把多余的车驾马匹移交给驿站,由此开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汉文帝创立罪己诏这种方式,与他当皇帝的偶然性有极大关联。正常情况下,文帝是得不到帝位的,但由于吕氏专政弄得天怒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