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莫志宏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7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律硕士学位;1999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学。2003年7月至今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什么是文明社会中的交易?


  什么是文明社会中的交易?———徘徊在文明社会边缘的中国

  某地区黑手党垄断了洗衣业,但是仍然可以观察到有人送衣服外洗;计划经济年代,邮局由政府专营,服务差,但人们还是要到邮局去寄送物品。没有谁会因为形式上的自愿交易确实在发生着,就说这样的交易也是经济学中宣称可以导向效率的交易。

  是的,如果面临的选择格局是如此的糟糕,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之视为是可以接受的、具有现实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具有正常头脑的人会自动地把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对于选择格局的评价和改善上,而不是盯在交易与不交易之间的比较上并说什么交易比不交易好、交易导致效率等。实际上,...

Read more

人是价格现象的原因


      要是我不解释,“人是价格现象的原因”这个表达简直跟最常识不过的废话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我确实想说,主流经济学至今并不真正懂得价格现象,尤其是,并不懂得人是价格现象的原因。

     经济学中一直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径来对价格现象予以说明。一个是:形式逻辑的-演绎的路径,另一个是:创生的-原因(genetic-causal)的路径。按照第一个路径,写出交易双方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函数,然后求解,价格于是就被表示成一个与有关的约束条件相对应的向量。如果按照第二个路径,价格是由交易双方的交易...

Read more

个体权利与市场自发秩序


偶发性的个体交易不足以形成市场、被称为市场现象。今天,当我们谈论市场、市场自发秩序时,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那就是: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它以个体在法律上被赋予了作为平等市场主体的地位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与人之间互利的交易作为系统性的现象不可能向我们呈现。像人权、法治、宪政这些字眼,之所以总是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并非理论家头脑里的主观想象,也不是西方中心主义向我们渗透的结果,而是我们所称之为市场的东西内在逻辑的要求。

中国的市场经济今天仍然在形成之中。不同于西方已经成型的市场经济,各种基础性的市场制度——主要指财产权制度、人权制度以及对政府权力施加限制的宪政制度——在中国实际上是...

Read more

个体不是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戏可以表现很多内容,其中的人物看起来也很活泛。但是,不管这样的戏看起来如何精彩、其中的人物如何活泛,它始终是背后那个操纵者智慧和技巧的体现;它所能呈现给观众的,由这个基本的逻辑规定,超不过背后那个操纵者的智慧和技巧所能容许的程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看起来很多人是在自主决策,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却很像提线木偶。例如,政府今天鼓励人们养猪,明天鼓励人们种树,后天又鼓励发展某某高科技行业,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就会随着政府的指挥棒转动,今天扮演这个角色,明天又扮演另外的角色等等。

我这样讲没有在道德上指责这种做法的意思。我只是想从这个角度让人们意识到,一旦政府介入具体目...

Read more

新古典经济学的软肋与科斯留下的智力挑战(二)


除了新古典黑板经济学只关注的价格机制以外,现实中的市场运作一定还有组织(它是目标导向的)、还有决定了市场如何运作的法律规则以及其他的协调规则(它们是非目的或目的中立的)。科斯的1937论文针对的是“组织”问题,而他的1960论文针对的是法律规则(以及更宽泛意义上的政府政策)的问题[科斯把法律规则问题和政府政策问题不加区分。他采取的基本上是一个“泛政策的”视角,也就是把涉及到的法律规则问题也当成是政策问题。但实际上,前者与后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科斯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值得讨论的。]。

同1937年论文采取的策略类似,科斯也是出其不意地给经济学界、乃至他并未意图影响的法学界带来了...

Read more

作为启发性而非分析性概念的“效率”


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学家关心效率,就像法学家(或法官)关心公正、科学家关心真理一样。经济学家如果不关心关注效率、法学家如果不关心公正,科学家如果不关心真理,都叫不务正业,都是自动丧失其身份权威的举措。

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经济学家关心的效率在经济学家的事业中扮演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这一点,同公正、真理分别于法学家、科学家的事业的积极意义形成宣明对照。具体而言,虽然法学家关心公正、科学家关心真理,“公正”“真理”从来对他们而言都仅仅是启发性的概念(heuristic concept),而非分析性的,或者操作性的概念。也就是说,他们诉诸“公正”“真理”这样的概念,并非指望直接从这些概...

Read more

成本,谁的成本?


经济学中"成本"是一个凡庸而重要的概念。可能很难为专业经济学之外的人想到的是,这个如此普通的概念居然一直处于经济学理论争论的中心。罗宾斯、布坎南、哈耶克、科斯等都专门论及过这个概念,其中布坎南还专门写了一本小书名为《成本与选择》。

为什么成本这个概念会成为一个值得争论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呢?让我们先从一些简单的例子说起。

例1:房价居高不下,有人提议,应该按照成本来核定价格,这样既可以降低房价,同时又可以限制开发商的暴利。

例2:某人在异地买到了假货,感到非常愤懑,虽然很想再回去直接与商家论理,但考虑到一是旅费不便宜以及会耽误工作而造成经济损失,另外考虑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向来提倡“大...

Read more

生产和消费之外的存在


经济学的中心词汇是效率,经济学家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使效率得以实现。在总量层面上,经济学家用GDP或GDP(指由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之内新创造的价值,通常由市场价值来表示)的增长率来表示一个国家经济运作的效率。GDP既可以从生产,也可以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在总量层次上两者是恒等的,因为生产出去的东西只有被人购买、消费了交易才算达成,而创造的新价值经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才能得以揭示(revealed)。

经济学家没有不强调生产和消费的,当然,也没有不强调交易的。为什么?可能的理由有二:第一,生产和消费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一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越是高级(“高级”很难定义,但我们...

Read more

公共政策制定的自我设限问题


 

现在北京的城市拥堵是个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私家车的增加还是按照现有速度增加的话,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问题摆在面前,无可回避,怎么办?

法学家说,目前采取的限行政策是对私人产权的侵害,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法治的精神。正在处于商议、论证阶段的某些问题解决方案,如收取拥堵费,按照这个思路,基本上也是受鞭挞的对象。

只在简单的目的-手段框架之内考虑问题的经济学家,以及直接的政策制定者会认为说,法学家的话在当前的情势下完全就是空谈、太理想主义了、太不务实了。他们会反过来问:如果你认为这样不可以,那你的方案是什么呢?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怎么看待这两种...

Read more

经济学家如何"科学地"胡说?


没有经济学家不讲“效率”的。但主流的经济学在社会层面讲“效率”没有不是胡说的。不过,不是直接了当地胡说,而是“科学地”胡说。也正因为此,主流经济学即使被少数人看出了“皇帝没有穿衣服”也仍然威严地屹立在那里——毕竟,“经验”啊,“科学”啊这样的幌子对于大多数来讲,确实唬人。

用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四川人有灌香肠的习俗。每到冬天大家感觉季节合适时总有很多家庭会灌制香肠。过去每家每户都是自己操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家庭都把这个事情交由市场来做了。灌制香肠需要的机械比较简单,也不贵,但是,拥有这样设备并向市场提供灌制香肠服务的人并不多。市场上因此灌制香肠的价格(就价格与生产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