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艳茜

编辑出版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延河》文学月刊

听景不如看景(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到了福州,放下手中要做的一切事务,心无旁骛地去看看福建的土楼。那个向外自我封闭,向内又全面开放的高大房子,对我极具神秘感。可是,每一次来福州,都没有心理完全轻松的时候。

有这个想法时,我还不知道福建土楼的具体方位。

眼下,我知道,我最不适合游山玩水了。因为我满腹心事、压力重重。如果我完不成或完成不好目下的创作任务,即使我走进多么绚烂的景色中,眼前也可能是灰暗不堪的,我担心美丽的景观会拷问我:你带着你的心一起来了吗?你是否与心一同前行?

2011年6月17日,我被福建作家施晓宇拉着,混入了闽籍作家采风团队伍中,与福建作家邱贵平、何葆国、萧春雷、石华鹏、袁宝...

Read more

[转载]写在“弹指一挥间”


原文地址:写在“弹指一挥间”作者:姚敏杰

    22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一共是38年时间。用毛老人家的话说,“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屈指算来,我们这帮八一级同学从上大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年时光。

    人生有几个30年啊!

    在感叹时光飞逝的时候,不免总会伴随着些许伤感。在前不久的一个晚饭后,我和老婆在校园里散步,远处看见同在一个院子里的同学夫妇的背影,她们也在散步。但见她们微驼的身影、缓慢的步履,想起当年她们刚结婚时的意气风发,我就禁不住...

Read more

七号病房


 

  这个七号病房,是古城西安西京医院传染科的病房,位于西京医院的东边,一排坐南朝北的平房,门前有片绿化带。

1992年秋天的古城西安,刚刚经历了一个闷热难熬的夏天。进入10月,难得秋日的阳光善解人意的温柔,随意地以不太充沛的体力,洒向病房门前的那片茸茸绿草地上。阳光似乎带着微笑,又穿过七号病房南边的窗户,自然而祥和地照射进病房,散落在靠窗户的病床上。

在西京医院传染科七号病房病床上,躺倒了有一个月的路遥,已经没有力气迈出七号病房的房门,去享受多情的阳光笑脸。现在,他只能倚在床头垫高的枕头上,将头侧着望向窗外——表情里满是向往。

路遥的脸色灰灰地泛着黄...

Read more

肉夹馍与三明治



                 1980年路遥与刚满一岁的女儿合影

 

1992年10月11日的上午,西京医院住院部传染科的七号病房,先后有三四起探视路遥的人,上午十点半左右,病房里终于安静下来。路遥闭上双眼,静静地躺着。接连的接受各类朋友的探视,消耗着路遥的精气神。这时,就像窗外的小麻雀欢快的叫声一样,女儿远远叫着爸爸,爸爸,跳跃进了七号病房。路遥突然睁开双眼,目光明亮而柔情,嘴里回应着:“毛锤儿!”。...

Read more

小庆一下


今天是我开博五周年纪念日。

按某些庆祝惯例,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那我就效法惯例,为自己小庆一下。

五年前,我开博时,技术操作极差。为贴张照片能累我大半个晚上,在博客网页上写文章时,不小心一键点不好就全部丢失。而且,我只顾闷头捯饬自己的博园子,但已经忙乎得不亦乐乎了,根本顾不上去别人的博园子串门。

选择了博客,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之外,多结了一层人际与文际网。而且,博客训练着我多了一双眼睛去观察,多了一种心情去思考;让我每天的生活有一份念想,一份牵挂。有了两种心情去看待生活。

博客成为现实生活之外被我创造的又一个世界。我现在把一天的时间过成两天的内容,我暗自得意,我赚了。

谢谢有博客!

...

Read more

哥买的不是菜,是寂寞


 

上班时,我习惯了开着办公室的门窗,通风,也敞亮。如果遇上抽烟的客人,不至于我因他而临时开门窗,表现出不礼貌。所以,当这个男人上到四楼向同事询问着找我时,我先听到了。

我站起身,主动将这个男人迎进门来,却一时反应不过来——访客是谁?

近来,我的记忆力很是糟糕,那些不常接触、不常见面的人,再见时,与人握着手,却愣是想不起人家名字。这种尴尬时有发生。

这个来访者,我感觉是见过的,而且不止一次。可当下我无论怎么回忆,都想不起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见过了。他不像是送稿件的,也看不出是来“泡文学话吧”的。于是,我微笑着,心里忐忑地等待这个男人说出找我的意图。

男人先讲述了找我的...

Read more

上有老下有小


 

                               我的摄影作品:让小桃飞一会儿

 

下午要去阎良参加《荆山》文学刊物的发刊仪式,不能与妈妈们一起过母亲节。好在上个星期天去看过近处的妈妈,又里里外外为她打扫了房子,心里略有些安慰。早上给两边的妈妈打去电话问候...

Read more

纷争岂是为貂蝉


2009年7月28日,与大学同班同学周燕芬、姚逸仙相聚在米脂县,在米脂县杜家石沟镇的“貂蝉洞”石碑前合影

 

杨争光曾经说:有人常拿“守株待兔”来讽刺、嘲笑某种人,我在守株待兔的故事里,读不出讽刺和嘲笑。我常想,那个守株待兔的人一直站在树底下把“待兔”作为他毕生的事业坚持到底,会是个什么情况,还有人会讽刺和嘲笑他吗?

所以说,人要是一根筋了,有时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执着。

检讨我自己常表现出的“一根筋”行为,我则以为是一种“迂”—— 守旧、固执、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缺乏变通。

在2008年我开始撰写长篇小说《貂蝉》时,查找了很多资料,又实地走访了存在貂蝉传说的地方。我逐渐了解到,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