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黎光

.

恐惧,是使人格矮化的根本症结


恐惧,是使人格矮化的根本症结 

    没当上官的时候拼命想当官,当上官了,当上大官了,又开始提心吊胆,患得患失,这或者是中国文人的通病。而这恰恰又证明了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当中,权利斗争的野蛮性、残酷性、毁灭性。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史记》第2547页)

    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了三川郡守,而且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公主,女儿嫁的都是秦公子。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里设酒宴,百官来贺,门...

Read more

帝王术,一部阴谋对阴谋的历史


帝王术,一部阴谋对阴谋的历史 

    中国帝王术本质上就是一部阴谋对阴谋,欺诈对欺诈,离间对离间的历史。

    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史记》第2540页)

    李斯对秦王说,一般人不懂得见机行事,所以往往坐失良机。而大成功者,则能趁着别的国家有机可乘的时候,采用残忍的颠覆手段,将其一举剪除。从这番话来看,李斯不仅要把秦王引导成机会主义者,而且鼓励秦王成为心狠手辣的机会主义者。在这两个方面,他们都不是善类,一拍即合。秦王请他做长史,...

Read more

从老鼠身上体悟出的人生哲理


从老鼠身上体悟出的人生哲理 

    拒绝神灵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无论后人将孔子的学说如何拔高、升华,它都不可能成为抚慰中国人心灵的终极信仰,也不可能成为实际约束中国人行为的至高准则。不讨论生死的哲学不是真正的哲学,孔子以“不知生,焉知死”迴避了这个哲学的根本命题,因此,无论后人将他的学说如何深化、挖掘,它都无法全面展现出人性的尊严与理性的光辉,也无法建立起源自生命本身的激情与快乐。面对异常残酷的现实生活,一切道德说教立刻便被还原为以生存需要为前提的野蛮,甚至惨烈的无情斗争。

    秦朝在...

Read more

盛世传说里,吃人与杀人的真相


盛世传说里,吃人与杀人的真相

    什么样的民族创造什么样的神话。

    中华民族历来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黄帝战蚩尤,隐喻着战乱;大禹治水,来源于连绵不绝的水患;后羿射日,暗示着旱灾;女娲补天,其实就是抗震救荒……2003年我在采写“非典”时,曾翻阅了大量关于瘟疫和饥荒灾害的资料。其中,邓拓(邓云特)在他的《中国救荒史》里一开篇即指出的,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就文献所可征者言,则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西欧学者,甚有称我国为‘饥荒的国...

Read more

真正的快乐是忘却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忘却快乐? 

    儒家好说教,道家好怀疑。同样面对世俗之乐,儒家是要求人“贫而乐,富而好礼”;道家的态度却是冥思苦想,疑虑重重,他不直接否定“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只是深深地怀疑“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进而,又将这种怀疑推向了极至:“果有乐无有哉?”

    到底有没有快乐啊?这个问题是根本性的,必须给予解答的,也就是说,庄子在极度置疑世俗快乐之后,要给快乐问题找个出路了。就像水已经烧开了,沸腾了,必然要化作蒸汽一样,他也要说说他的“至乐”了:

    吾以无为诚...

Read more

寿命愈长,忧愁的日子就愈久


寿命愈长,忧愁的日子就愈久 

    按照子贡的说法,就算孔子是“不忧”、“不惑”、“不惧”的圣人君子,可绝大多数人却是对世俗的快乐苦苦追求,“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道家的思想虽然往往被称为只求自保的阴谋哲学,又为后人“发展”得飘渺玄奥,甚至演化出丹道、仙术、气脉之类的旁门左道,但在它的早期典籍里对人生的观察和描述却是质朴的、实在的,它显然更具思辨性: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

Read more

“蓬头跣足”,一种无奈的浪漫


“蓬头跣足”,一种无奈的浪漫

    林语堂曾说:“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中国哲人的智慧》第185页,林语堂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孔子学说确实是太正确了。而道家虽然有它浪漫的成份,却也是一种无奈的浪漫,一种对现实生活几近绝望的“蓬头跣足”,“披发而行吟”。

    《庄子》外篇第十八章的题目就叫《至乐》。“至乐”,可以理解成最...

Read more

几人能成不忧惑惧的真君子?


几人能成不忧惑惧的真君子? 

    近代名儒梁漱溟曾经说:“从孔子的幼年以至老年,无论不惑、知天命等等,都是说他的生活。他的所谓学问就是他的生活。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在旁处,只在他的生活上。”(《梁漱溟讲孔孟》第15页,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梁漱溟甚至断言:“在孔子主要的,只有他老老实实的生活,没有别的学问。说他的学问是知识、技能、艺术或其他,都不对。因为他没想发明许多理论供给人听,比较可以说的是哲学,但哲学也仅是他生活中的副产物。所以本着哲学的意思去讲孔子,准讲不到孔子的真面目上去。因为他的道理是在他的生活上……” (《梁漱溟讲孔...

Read more

中国是个无神而又多神的国家


中国是个无神而又多神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无神的国家。

    中国又是一个多神的国家。

    中国是个灾难重重的国家。

    中国没有产生主宰一切的上帝,也没有出现能够解脱生死之苦、渡人往生极乐的佛祖。然而,中国却有盘古、伏羲、女娲、神农,以及八仙、月老、城隍土地,甚至还有老子(太上老君)、庄子(南华真人)、关公(武帝)、赵公(财神)、杜康(酒神)、神荼郁垒(门神)等数不清的神或半人半神。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家里供着数不清的神。在广东、福建等地,一些神...

Read more

口腹之乐,是人类“口欲期”快乐


口腹之乐,是人类“口欲期”快乐 

    每每谈起当下的生活,谈起我们身边的诸种快乐元素,总是无法回避两个大的背景,一个是悠久的历史传统,另一个即是革命狂潮退去之后,向日常生活正常化的回归。

    诗人、翻译家黄灿然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法国餐馆的兴起》,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颇为耐人寻味。他说:“法国餐馆的数量和质量,似乎都是随着法国的大革命而获得的一次大跃进。大革命令贵族们家破人亡,造成国王最佳的厨师们失业,他们于是开设餐馆谋生。一七八九年,巴黎只有不到五十家餐馆;一八二0年,餐馆多达三千家。可以说,厨师们把以前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