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黎光

.

吃与死,本身就有一种因果关系


吃与死,本身就有一种因果关系 

    苏东坡还写过一首《东坡羹颂》: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与粳米半为糁。余如煮菜法。应纯道人将...

Read more

一个智者颠沛流离中的豁然


一个智者颠沛流离中的豁然

    无论是谈中国的吃,还是谈快乐,苏洵的儿子苏轼都是一个无法忽略的人物,就像谈中国文学、诗词、历史同样不能忽略这个伟大的作家、诗人、名臣一样。

    林语堂曾经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

Read more

人若太不近人情,总会有问题


人若太不近人情,总会有问题

    在一个以“民生”为核心追求的国度里,吃,被赋予了异常丰富的内含,因此也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吃的故事。

    能吃能喝,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是强者的象征,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廉颇虽老尚善饭”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成王死去之后,他的儿子悼襄王做了赵国君主。悼襄王让乐乘代替老将廉颇领兵。廉颇一怒之下,挥兵攻打乐乘,乐乘望风而逃,而廉颇也从此离开赵国,去了魏国都城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始终未得到魏王信用...

Read more

与影相随的“交欢”都是暂时的


与影相随的“交欢”都是暂时的 

    伟大的人物都是孤独的。李白的孤独因为酒的作用,成了人人能诵的诗,它虽然没有给人带来快乐,却安慰着许多孤独者的心灵——我们的生活中固然需要快乐,但更需要对心灵的安慰。

    最能表现李白那种孤独情怀的,大约要属这首《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能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Read more

酒里全是生命中的“愁”


酒里全是生命中的“愁” 

    与那些吃得疯狂、为吃疯狂的人相比,以李白为代表的借酒发狂、借吃表意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这是中国文人对纯粹的为吃而吃,以吃为乐的超越和反动,是借吃喝表达一种人文情怀。

    一千多年前,杜甫曾经这样描写他这位挚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一个狂放善饮、蔑视权贵、快乐如仙的诗人形象跃然而生。酒确实给李白带来了诗情,也带来了快乐...

Read more

农民暴动本质上都是饥民造反


农民暴动本质上都是饥民造反

    中国社会之所以乱世频仍,战祸连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有一部分人吃得太疯狂,而另一部分人又总是不得不为吃疯狂。所以,历史上的许多农民暴动本质上都是饥民造反,统帅他们一切行动的核心理想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们是被酒肉凝聚到一起的。

    《水浒传》第七十五回有一段因为没喝上好酒而拒绝招安的故事,足见酒肉在梁山众强人心中的价值。

    那是在“李逵元夜闹东京”之后,道君皇帝被一伙流寇搞得心烦意乱,食不甘味,不得以只好派太尉陈宗善带上赦罪诏书,又加上十瓶御酒,赶...

Read more

“烹子献食”,为了想吃人肉的皇上


“烹子献食”,为了想吃人肉的皇上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不乏饕餮之徒,如纣王这般能吃,而且吃得特别离谱的还有一个春秋时的齐桓公姜小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宰相管仲病危,齐桓公去探视,询问说:“哪个大臣能够继任相位?”管仲回答:“知臣莫如君。”齐桓公试探着问:“易牙怎么样?”管仲斩钉截铁地表示反对:“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管仲所谓“杀子以适君”,说的就是易牙“烹子献食”这一极端残忍,极端反人性的典故。

    齐桓公是个特别喜欢吃喝,能为吃喝发狂的人,他曾经对管仲...

Read more

酒池肉林,食与色的疯狂宣泄


酒池肉林,食与色的疯狂宣泄

    中国人总喜欢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生九子,饕餮也是其中之一,或许,一些人原本就是这种贪吃魔怪的传人。据说,7000多年前神农族的族徽就是这个有首无身,有口无心的饕餮。最近,在电视和网络上,饕餮这个词语和它的丑恶形象又突然间流行起来,诸如“娱乐饕餮盛宴”、“视觉饕餮大餐”之类的宣传词随处可闻,不绝于耳。看来,这个远古的图腾确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潜意识了,作为饥民的后代,一有机会便幻想着饕餮的狂欢。

    从古至今,中国历来不缺少疯狂的食家饮者。有的人,是吃得疯狂,如商纣王、齐桓公等...

Read more

口腔快感是中国人的第一快感


口腔快感是中国人的第一快感

    “食”是中国社会的政治枢纽,也是中国人的政治待遇。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食。历朝历代,吃什么——伙食标准,一直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当时的饮食标准是:“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违规者就是谋逆。说来不过是吃一顿饭而已,却搞得如此庄严肃穆、等级禁严、煞有介事,也是中国文化一个特色。

    “食”既然成了地位的象征,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目标。西汉时的主父偃说得最显豪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拼着性命也要混上五鼎食。

  ...

Read more

“尊敬”的本意,就是大杯敬酒


 “尊敬”的本意,就是大杯敬酒 

    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这一章里,我们可以数次见到一个词:饿莩——饿死人的尸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统治者的)猪狗吃人食而不知自检,路边有饿死的百姓也无人理会。

    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统治者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类,马厩里养着肥硕的马匹;老百姓却吃不饱,面带饥色,田野上还倒卧着饿死者的尸体。

&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