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黎光

.

圣人,来路不明的穷小子


圣人,来路不明的穷小子 

    孔子对“礼”和“孝”的推崇不是没有来由的,而是以自己的身世为出发点的。出于对父亲的怀念,使他少年习礼;由单身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使他在孩童时代便确立了以“孝”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在母亲去世后,孔子更是把“礼”与“孝”推上了一个高峰,发挥到了一个极致。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所谓“五父之衢”,前人有这样的注解:“‘五父衢’在兗州曲阜县西南二里,鲁城内衢道也。”这也就是说,由于孔子只听说父亲叔梁纥葬在防山,却不知道墓地的具体位置,没法将父母合葬。于是,他竟把母亲的灵...

Read more

野合之子?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野合之子?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无论是被后人奉为神坛上的圣人,还是被看作“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孔子当年肯定没有想到,自己将对中国文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确立者,而且是中国式平民教育体系的创建者。恰如钱穆先生所说的:“后人称之为开门授徒私家讲学,其像样的创始,实始于孔子。”(《国史新论》211页,钱穆著,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1版)因此,他即使不是“大成至圣先师”,也是古老中国的文化导师。

    再古老的导师也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和青春,了解孔子的成长经历,对讨论中国人的成长环境和教化模式显然具有...

Read more

生命形态的悲剧性循环


生命形态的悲剧性循环

    中国人普遍习惯于把孩子的成长过程概括为“长大成人”,这是一种主要侧重于身体发育的描述方式。它遮蔽了极为重要的事实:长大,未必就能成人。人的成长既是一个自然的生长发育过程,更是一个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理性思维、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智慧与心性的综合训练和培养过程。中国式的教育往往忽略了人格培育和心灵关怀,而往往以物化的“茁壮成长”相标榜。

    曾经长期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确立了“君子”这个教育目标,并且理想化地提出了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等十大道德概念,同时大肆宣扬以“礼...

Read more

感官的享乐与心灵的愉悦


感官的享乐与心灵的愉悦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童年的经历,必将影响他的一生。童年,既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他的成长依据。

    每个初生的婴儿都是天使,造物主在赋予他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他快乐的权力。天赋人权,自然也包括快乐权。然而,每个人的出生、成长,乃至老去、死亡,又都是一个不能自主的、缺少平等的被动过程。人们不仅要面对生与死这样的终极无奈,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地域、国家、民族、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年届八旬的著名学者茅于轼先生才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

 &nb...

Read more

痛哭一夜,离去的暴发户的启示


痛哭一夜,离去的暴发户的启示

    千百年来,人们羡慕陶渊明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尤其是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就想到退隐山林。其实,我们很难拥有陶渊明这种真正追求自然、实现本我的境界,退隐山林后,也不一定会真正找到生活之乐。我在前面文章中就说到的那个立了三尊神的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那个私人庄园的主人,原是个本地的农民,改革开放初期就掘到了第一桶金,和世界上一些暴发的商人一样,这第一桶金常常说不清道不明,有人说他是靠走私起家的,但他后来做的生意是轮胎。生意越做越大,金钱也就越滚越多。对于许多商人,钱赚到一定的时候,就变成...

Read more

破衣烂裳,归隐山林的精神境界


破衣烂裳,归隐山林的精神境界

    “竹林七贤”的总体形象,用嵇康的话说就是:“託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他们已经与 “正始”时期的那些名士们截然不同,在精神上,他们更加狂放不羁,“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在体貎上,他们已经没有了“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的病态,代之以“若孤松”、“若玉山”这种完全来自生命本身的雄健之美。他们虽然嗜酒服药,但他们的人格是健全的,他们的身形是健美的(或以健美为欣赏标准的),因此,他们的快乐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生命本身。

    魏晋多名士,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每个人都足以让人敬仰。然而...

Read more

与猪共饮,却绝不与权贵攀亲


与猪共饮,却绝不与权贵攀亲

    继“正始名士”之后,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史称“竹林七贤”,阮籍与嵇康即是他们的代表。

《晋书·阮籍传》是这样介绍阮籍的:“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

    《晋书·嵇康传》是这样介绍嵇康的:“……有奇才,远迈不群。……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服药)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也就是说,两个人都博学多才,都好老庄,都擅长音乐。略有不同的是,阮籍嗜酒,嵇康既嗜酒又服药。此外,他们还有一...

Read more

服毒与饮酒,名士的癫狂与沉醉


服毒与饮酒,名士的癫狂与沉醉 

    在动乱中求生存是令人惶恐的,在专制禁锢中求快乐是让人绝望的。因此,酒与“仙药”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特殊的文化意义。

    我们无法断定,是因为酒与“仙药”才有了魏晋时代的文艺复兴,还是因为文艺复兴提升了酒的文化地位,并使“仙药”登上大雅之堂,广泛流行。可以肯定的是,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行为狂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艺复兴,的确与酒相伴,与“仙药”同行。鲁迅曾写过一篇题目有些绕口却极具学术价值的妙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纠缠不清。

&n...

Read more

天人合一:超越现实的快乐玄想


天人合一:超越现实的快乐玄想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望文生义,人们又联想到了人神合一,无论是谈卜筮、谈宗教,谈哲学,谈艺术,谈仙道,谈医术,都喜欢引用这个概念作为依据。然而,越是各个领域都可以使用的概念,越说明它含糊不清。它像中国思想史里的许多概念一样,因含糊而看似玄妙。

    汉代大儒董仲舒不仅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还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阐释者。他在《春秋敏露》中写道:“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本章所引董仲舒的言论及他对“天人合一”的阐述...

Read more

无耻的失败,是因为不够更无耻


无耻的失败,是因为不够更无耻 

    秦相李斯因谏入监,他终于发出了无奈的哀叹: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史记》第2560页)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捕并套上刑具,身陷囹圄,仰天长叹:“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

 &nb...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