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的失败,是因为不够更无耻


无耻的失败,是因为不够更无耻 

    秦相李斯因谏入监,他终于发出了无奈的哀叹: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史记》第2560页)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捕并套上刑具,身陷囹圄,仰天长叹:“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

    我们从儒家的典籍里看到的全是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事实却是,李斯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的无耻,李斯的失败则是由于他远不如指鹿为马的赵高更无耻。在极权专制的社会里,君子斗不过小人,一般的小人斗不过极端的小人,“劣胜优汰”已经逐步演变最基本的生存规律。李斯终究是读书人出身,其无耻的程度远远无法与阉奴赵高相比。

    赵高对李斯严刑折磨,罗织了七宗罪。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记》第2562页)

    秦二世二年七月,曾经赏识重用李斯的秦始皇病死刚好两年,他就要被押往咸阳街头腰斩了。李斯从监牢里出来,回头对同赴刑场的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东门追猎狡兔,怎能做得到呢?”于是父子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关于“三族”历代有不同的解释,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一说父、子、孙三代,一说父母、兄弟、妻儿,无论怎么解释,“夷三族”都可称作满门抄斩。)

    李斯的一生在无比哀痛的嚎哭声中结束了。儒家文人的理想依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李斯都似乎曾经达到过。同时,他又都没有达到,因为其最终的结果却是,身首异处,家破人亡,国已不国,天下大乱。

    作为一名为改变自己的卑贱地位而奋斗成功,最终又血溅刑场的传统文人。他曾经寡廉鲜耻,心狠手辣;也曾经叱咤风云,位极人臣;还曾经矛盾彷徨、担惊受怕……结果,当他将要被人腰斩之前,想到的却只有家乡上蔡,只有与孩子们一起牵着黄狗去城外追猎狡兔的那段时光。那时是远离权力中心的,那时是纯洁的,那时是怀有希望的,现在想起来,那便是快乐的时光!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何必煞费苦心像老鼠似的离“厕”入“仓”,何不“牵犬东门”优哉游哉?“东门犬”,从此成为一种恬淡无为的自然生活的代用语。

    李斯心怀对“东门犬”的留恋被腰斩了。他留下了“厕中鼠”、“仓中鼠”,也留下了“东门犬”。然而,中国的生存环境却始终没有改变,灾荒频生,战乱不休,暴政不止,人们继续像老鼠一样地活着,继续努力从“厕中鼠”变成“仓中鼠”,人们早就忘了“东门犬”。一定要说“犬”,民间又有了新的总结:

    “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

    在中国这样一个严酷的生存环境里,人们始终难以活得像个人,始终难以活出人的尊严,也始终难以获得人的快乐。(未完待续)

 

注:本篇为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八十五

    

下篇: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八十六  天人合一:超越现实的快乐玄想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敬请关注: 系列博客《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已经成书。

共29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插图版,各大书店及当当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