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形态的悲剧性循环
中国人普遍习惯于把孩子的成长过程概括为“长大成人”,这是一种主要侧重于身体发育的描述方式。它遮蔽了极为重要的事实:长大,未必就能成人。人的成长既是一个自然的生长发育过程,更是一个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理性思维、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智慧与心性的综合训练和培养过程。中国式的教育往往忽略了人格培育和心灵关怀,而往往以物化的“茁壮成长”相标榜。
曾经长期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确立了“君子”这个教育目标,并且理想化地提出了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等十大道德概念,同时大肆宣扬以“礼”为核心的行为准则。这个全面或曰庞杂的,混合了宗教、法律、风俗、礼仪的教化系统,经过后世专制意识形态不断的选择性取舍,仁、信、宽、恕等优良品质渐渐沦为美丽的外壳,而忠孝观念则成为向人们强力灌输的核心内容。对父权的绝对服从,就是对皇权的绝对服从,也是对一切强权的绝对服从。这种严格的思想控制又与对忤逆者抄家灭族的暴力恐怖互相配合,形成了权力-—暴力崇拜的驯化模式。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这个长期生活在贫困当中的民族,一切理想都可能让位于严酷的生存法则。就连孔子本人也曾经直白地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鞕之士,吾亦为之”——如果富贵可求,就是“执鞭之士”这样职位低下的小官,我也愿意去做。可见,追求社会地位的显赫和生活的富足,在中国人的成长中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因为,贫即贱的观念早已在中国深入人心,所以才有了满含歧视意味的词语:贫贱。
老子有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受到过度关切而倍显沉重的肉身,拖累了这个民族的魂灵,使它无法向形而上的高处飞升。在这样的生存文化作用下,中国人的成长教育就只剩下了一个既定目标:安身立命。安身是前提,立命是理想。安身尚且不易,立命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追求精神寄托的所谓“立命”,往往又回到了独善其身的自我怜惜。而爱的教育、情感教育、理性教育则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严重缺失的内容。
按照传统习俗,许多婴儿在刚刚年满周岁的那天要经历一种与“成长”有关的仪式:抓周。讲究的大户人家,会在桌案上摆满印章、典籍、文房四宝、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等;就是寻常百姓,也会用一只茶盘装上《三字经》或《千字文》,以及毛笔、算盘、烧饼油果之类的物品。然后,让那个对世界完全无知、完全不具备自主意识的婴儿随意抓取,以此卜测他的志趣、天资和未来。
这个以预知孩子的成长前途为名义而举行的仪式,其实体现的却是家长意志和国家意识形态。如果孩子抓了印章,则谓其以后官运亨通,手握权柄;如果抓了文具,则预示天生文才,日后定能科场及第;如果抓了算盘,则是善于经营,将成陶朱事业,发家致富……总之,它所反映的都是家长们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愿望,它所依据的都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标准。《红楼梦》里的多情种子贾宝玉就是因为当时抓了脂粉钗环,才惹得父亲贾政大为不满,认定他是个孽子,“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的。
对一个刚满周岁、根本不黯世事的孩子,依照现实社会的价值标准进行模式化的认定是可悲的,而更加可悲,并且无奈的是,除此之外,中国的孩子几乎别无选择。他们如果不接受这种以忠臣孝子为核心、以升官发财为目标的教化体系,就会彻底失去教育与提升的机会。那时,他们除了自己的身体,除了这副血肉之躯之外,便一无所有。
上个世纪末,许多人都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记者与陕北放羊娃的对话:
记者问:“放羊干什么?”
娃娃答:“挣钱。”
“挣钱干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干什么?”
“生娃。”
“生娃干什么?”
“放羊。”
“放羊干什么?”
“挣钱……”
这是对另一类中国人成长、生命过程的经典表述,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印章,没有《三字经》和《千字文》,没有文房四宝,甚至没有算盘……他们所惟一拥有的,只是作为劳动力的身体。他们无法进入“读书——应试——升官——发财”这个教化模式,便只能被遗弃在贫瘠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令人绝望的生活。他们构成了另一种成长、生命形态的悲剧性循环。
要么放弃天性,乖巧、听话、招人喜欢地接受“教化”,以换取日后进入主流社会的机遇;要么沦为永世不得翻身的苦力,毫无希望地自生自灭,进入既贫且贱的阶层。这就是大多数炎黄子孙“长大成人”的两条主要轨迹。虽然有过特例,有过意外,也有过反抗和清算,却从未有过根本性的改变。略有不同的是,今天的主流人群叫做各界精英,而山里的放羊娃都变成了被絪绑在流水线上的农民工。
一个民族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孙,为自己的子孙提供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蕴含着这个民族的成长经历。
任何教育模式都不是一天形成的。就像童年是一个人的成长依据一样,中国人的成长环境始终没有离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根本源头。(未完待续)
注:本篇为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九十二
下篇: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九十三 野合之子?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敬请关注: 系列博客《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已经成书。
共29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插图版,各大书店及当当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