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江晓原

江晓原,男,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没有弗洛伊德,人类能生活得更好吗?


载2008年4月4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67)

 

没有弗洛伊德,人类能生活得更好吗?——关于《弗洛伊德批判》

 

□ 江晓原  ■ 刘 兵

 



  □ 看到这本《弗洛伊德批判》,我一下想到好几个问题。

  首先是“社会科学”这个习惯说法。以前我曾经发表过关于此事的看法,认为这个说法甚至可以废除,还是用“人文学术”这样的表达更好,结果还遭到某些科学主义人士的批判,因为他们希望将科学方法应用到一切方面。当人们带着这种期望来看待人文学术时,当然愿意将人世间所有学科都以“科学”名之,所以人文学术就叫“社会科学”,人...

Read more

多世界:量子力学送给科幻的一个礼物


载《新发现》杂志2011年第6期

科学外史(60)

 

多世界:量子力学送给科幻的一个礼物

 

江晓原

 



Nature杂志为“多世界”理论提出50周年而出的纪念特刊

 

时空旅行:曾经的玄幻主题

  早在1895年,威尔斯(H. G. Wells)就在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中想象利用“时间机器”在未来世界(公元802701年!)的历险。这就是时空旅行(或时空转换)。在当时,虽然“机器”让这一想象有了一点“科学”色彩,但时空旅行这个概念本身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就像今天那些玄幻小说中的所谓“穿越”——我们可以理解为“...

Read more

只有科幻能对人性“严刑逼供”——江晓原、刘慈欣问答


载2011年4月29日《华商报》

 

只有科幻能对人性“严刑逼供”——江晓原、刘慈欣问答

 

本报记者 吴成贵

 

 

  2011年开年以来,中国科幻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3》的热卖。4月23日,一场由科幻界著名人士,如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以及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等参加的“中国科幻之路研讨会”,在北京悄然举行,外界几乎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和中国科幻息息相关的会议召开。

  一热一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尴尬地位——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却一直没被主流认可,沦为边缘。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在...

Read more

一碗来自剑桥的科学宽面条——《剑桥科学史》第七卷


载2008年7月11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70)

 

一碗来自剑桥的科学宽面条——《剑桥科学史》第七卷

 

□ 江晓原  ■ 刘 兵

 



  □ 刘兵兄,不瞒你说,拿到这本《剑桥科学史》第七卷,吓了我两跳。先是定价:这本700页的书竟高达248元!(为了便于读者判断出版社如此定价的合理性,请参考2008年6月22日亚马逊网上这一卷原版的售价:162美元)。接着发现这一卷中没有任何一章是在讨论我们所习惯的“自然科学”,而是专门讨论各种各样“社会科学”的,比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甚...

Read more

已见勋名垂宇宙,更留遗爱在人间——《席泽宗口述自传》序


《席泽宗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已见勋名垂宇宙,更留遗爱在人间——《席泽宗口述自传》序

 

江晓原

 



  转眼之间,恩师席泽宗院士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

  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席先生正是这样的人。随着时间流逝,我现在每次回忆起席先生,越来越感到亲切,所谓“遗爱在人间”,其此之谓乎!

 

师生之谊,终身受用的教诲

 

  我1982年春进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读研究生,导师是席泽宗院士。我那时浑浑噩噩,也不知道席先生其实是中国科学史界的泰斗人物——事实上,我那时对于学术界的分层结构、运作机制等等...

Read more

公元2050年:令狐冲教授平凡的一天


载《书城》杂志2000年第5期

 

  下面这篇作品,作于我“清静岁月”的尾声1998年,足见“不务正业”之天性,即使在“清静岁月”中也还会心有旁骛。

  此文原是应《三思评论》之约而作,最初主编希望我写一篇与科幻有关的文章,谁知一写写成了小说形式,但其实没有什么科幻内容,主编谓之“人幻”,信然。不料《三思评论》寿终正寝,此文遂改至《万象》杂志发表,却又不料被《书城》杂志抢先刊登。

  写此文时,小女方念小学,听说我在写“科幻小说”,率尔道:“我也来写两段!”我姑妄听之,就让她来写两段。她在电脑上劈里啪啦敲了三段内容,我一看,居然有两段可用,就真的用了。所以当初发表时就是两人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