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2008年4月4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67)
没有弗洛伊德,人类能生活得更好吗?——关于《弗洛伊德批判》
□ 江晓原 ■ 刘 兵
□ 看到这本《弗洛伊德批判》,我一下想到好几个问题。
首先是“社会科学”这个习惯说法。以前我曾经发表过关于此事的看法,认为这个说法甚至可以废除,还是用“人文学术”这样的表达更好,结果还遭到某些科学主义人士的批判,因为他们希望将科学方法应用到一切方面。当人们带着这种期望来看待人文学术时,当然愿意将人世间所有学科都以“科学”名之,所以人文学术就叫“社会科学”,人文学术研究的项目也叫“科研项目”,而“什么什么是一门科学”的说法也就可以加到几乎一切学问之上。按照这样的思路,“弗洛伊德学说是一门科学”的说法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接触弗洛伊德学说了——例如,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施蜇存等人就开始创作反映弗洛伊德思想的历史小说了。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弗洛伊德的重要著作都已经引进中国,我们甚至开始习惯于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相提并论,视之为对20世纪人类社会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国内出版物中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是相当少见的。我唯一注意到的是有人从波普尔的学说出发,指出由于弗洛伊德学说是不可证伪的,所以它没有资格进入科学的殿堂。这样看来,现在这本全面批判弗洛伊德学说的《弗洛伊德批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就很有点“大开眼界”的作用了。
■ 弗洛伊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本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书,恰恰也是对弗洛伊德理论以及主要以其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史学进行“科学主义”批判的著作,即美国人斯坦纳德所著的《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那本书早在1989年就出版了,但当时在国内似乎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然,当时读到那本批判弗洛伊德理论的书,一方面好像被其有关弗氏理论不“科学”的论证所说服,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对心理史学颇感兴趣,又不能那么轻易地放弃弗洛伊德的全部理论,因而似乎是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态。
其实,说到这里,有许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例如:我们如何定义科学,科学的定义是否有宽有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究竟如何,人类在认识自然以及人类自身时,需要用到什么知识?这些认识是否一定限定于唯一一种类型?这样的认识是否可以是多元化的?在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中,才可能对弗洛伊德的学说给出定位。
□ 随着对“科学”定义的宽窄不同,弗洛伊德学说的“科学”资格也就可能得到或失去,但这归根结底只是定义问题。而这本《弗洛伊德批判》中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则是试图从根本上质疑和否定弗洛伊德学说。例如,本书第一部分就对弗洛伊德学说当初形成的某些基础性案例,诸如著名的安娜 O.小姐的病例等等,进行质疑和否定。这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本来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只是后来弗洛伊德学说大行其道之后,这些争论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如今本书作者们重提旧案,再次对这些争论进行考察。
当然,仅仅否定安娜
O.小姐的病例等等是不够的。要批判弗洛伊德,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弗洛伊德学说后来为何能够如此盛行作出解释。而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试图完成的任务了。
■ 我想,在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这种探索基础性案例真实性的困难将会很大,而且,也许更属于是心理学史家们的工作了。但正如你说的,要对为什么弗洛伊德学说后来会如此盛行做出解释,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科学界,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即一种理论的提出,在其初始阶段,也许建立于其上的出发点和相关依据,后来人们会发现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但这样的理论却并非因提出时所依赖的基础的不恰当而被抛弃,甚至会在后来流行起来,被后来的研究者重新给予新的基础。因而,当弗洛伊德理论在后来如此流行时,当它被众多的心理分析医生所用作理论基础时,到底它是否起到过有效的作用?因为确实很难设想,当一个从根基上有问题或者根本就不成立的理论,会在如此长的时间中一直蒙蔽如此众多的医疗实践者和被实践者(也即患者)。
不过这又会涉及到何为一个理论的有效性的检验标准的问题。而当说到检验标准的问题时,就无法回避何谓科学,以及按照哪种科学的标准进行检验了。比如说,我觉得,许多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批判的人,所采取的标准,正是那种当代精密的实证科学的标准。而问题又在于,偏偏弗洛伊德本人最先用科学这个词来指称其学说(见该书256页)。于是,也就有了将其学说作为伪科学的批判。
□ 这就是我以前常说的“伪科学皆自成其伪”了。弗洛伊德自己确实说过“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这样的话,这当然变成授人以柄。其实在今天看来,世间不是只有科学才具有存在的价值,承认精神分析不是一门科学,并不妨碍它仍然是一门学问。
不过,这本《弗洛伊德批判》给我的印象,颇有些像是弗洛伊德敌人的一面之辞。本书作者们将弗洛伊德描绘成经常撒谎、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自我包装的伪学者。而他的学说又都是建立在虚假病例和谎言之上的胡说八道,既不能用来治愈病人,也不能在分析小说电影时带来什么积极作用。如果真是这样,弗洛伊德学说怎么可能在全世界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难道全世界的学者都是弱智?随着我对本书的阅读接近完成,我对弗洛伊德的同情反而开始滋生起来了。我觉得本书基本上是“主题先行”的产物——已经预先定好了弗洛伊德的罪,然后去寻找罪证以证成之。
■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对于本书提出的“没有精神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思考、生活个发展”,我想你肯定会同意,弗洛伊德的学说之所以在全世界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并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那自然也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价值所致,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对于这样的学说,是有其需求的,而它也恰恰具有满足这些人类需求的功能。在此意义上讲,回到我们这次谈话的标题上来,那么,结论显然就是:如果没有弗洛伊德,人类恐怕未必能生活得更好。如果用中式语法从正面以肯定句来讲,那就是,因为有了弗洛伊德,人类会生活得更好些。
《弗洛伊德批判》,(法)卡特琳·梅耶尔主编,郭庆岚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