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江晓原

江晓原,男,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



    经媒体过滤的李约瑟

  由于多年来大众传媒的作用,李约瑟成了"中国科学史"的同义语。至少在大众心目中是如此。


李约瑟

  通常,大众心目中的李约瑟,首先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因为他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作了极好的宣扬",为中国人争了光。这部巨著新近的"精彩的提炼",则是R.K.G.坦普尔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由国内专家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者"的一部普及读物,其中共举出了100个"中国的世界第一&...

Read more

互联网上的民意假象


  互联网现在被许多人认为是可以表达“民意”的地方,甚至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也相信这一点,因而强调要和网民沟通,要倾听网民的意见。但是这种想法用意虽好,却是建立在两个错误的基础之上的。

互联网在今天许多中国人头脑中的错误印象

互联网最初进入中国时,它曾经是百分之百高科技的象征,只有在某些高级科研机构才能够接触到它。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的上海天文台,那时已可使用互联网。但那时“上网”可不是一件等闲之事,必须在被当作“机要部门”的计...

Read more

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今天意义上的全球化当然不存在。但是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作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它的世界意义,即使在古代也是存在的。对于这个论题,我们可以有如下四个思考层面:

  一、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至少三千年以前,华夏文明就已经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主导性的影响。中原王朝被周边政权视为衣冠上国文化正统,中原文明持续带动周边广大地区逐渐走上高等文明之路。这个过程有时是和平而友好的,有时则采取了流血战争和异族征服的形式。但是即使是北朝、元朝乃至清朝,华夏汉族政权覆灭,中国被异族征服,却仍然只是上述过程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因为这些异族不得不接受了华夏文...

Read more

核电站与原子弹:哪个更危险?


  

只报喜不报忧的“核电科普”

  在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不止一次被媒体在采访中问到同一个问题:为何在书店找不到关于核泄漏、核辐射等方面的科普书?当然随后许多出版社马上就炮制出了一大批这方面的“急就章”书籍,但在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之前,我也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也许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注意过。

  当时我对媒体的回答是:这和我们对科普的认识误区直接有关。我们多年来把科普看作一种歌颂科学技术的活动,在传统的科普理念中,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任何危害和负面作用,都被排除在科普内容之外。例如有...

Read more

实验科学:是一种神话吗?——从《利维坦与空气泵》谈起


载2008年9月5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72)

 

实验科学:是一种神话吗?——从《利维坦与空气泵》谈起

 

□ 江晓原  ■ 刘 兵

 



  □ 17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英格兰知识界有一场重要争论,争论的双方都是有名人物:一方是科学家罗伯特·玻意耳,皇家学会站在他这一边;另一方是如今被标定为哲学家的托马斯·霍布斯。争论的结果,是霍布斯大败。

  原来科学和政治一样,都有“成则王侯败则贼”的规则。尽管直到18世纪早期,霍布斯的自然哲学论文仍是当时大学课程中的重要读本,但到了18世纪末,霍布斯已经被从...

Read more

当代科学技术中的权益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之后续发展研究


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卷2期(2011)

 

当代科学技术中的权益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之后续发展研究

 

方益昉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摘 要:2007年11月是一段令人感慨的岁月,黄禹锡被认定学术造假500天后,哈佛大学达利教授确认黄氏干细胞株有效,功成名就;再过100天之后,体细胞克隆猴胚胎出笼,“基因鸡尾酒”诱导的干细胞上桌,三项有关生命本质的突破性技术全部被美日科学家尽收囊中,黄禹锡在衡量成败的东西方双重标准中不言放弃。始于2005年底的黄禹锡事件,标志了东西方科学技术共同体,终止了延绵数千年的童...

Read more

25年后如何回首切尔诺贝利——当下思考事关未来走向


载2011年5月3日《解放日报》

 

25年后如何回首切尔诺贝利——当下思考事关未来走向

 

主持人:本报记者柳森 嘉宾: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解放观点: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纪念日。虽然该事件已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但由于日本“3·11”地震引发核泄漏近在咫尺,近来,似乎全球舆论都试图以各种方式重新回顾那场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核灾难,希望能够认真从汲取教训。在您看来,今天,我们该如何回首切尔诺贝利?时至今日,在这个事件背后,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江晓原: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值得深思...

Read more

江晓原:青少年最好多读经典,少读畅销书


载2011年4月22日《大众科技报》

 

江晓原:青少年最好多读经典,少读畅销书

 

本报记者 李建荣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临近之际,围绕“青少年读书”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著名科学史学者,专栏作家江晓原教授,之所以找到江晓原,是因为从他的一本书《老猫的书房》中得知他有一间闻名于沪上的书房,还因为一件“新鲜事”,他“固执”地已经八年不看任何电视节目,不看任何网上新闻了,终日与报纸、杂志为友、为伴,过着《论语·雍也》中所描述的颜回般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当下多数人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生活目标相比,他的这份...

Read more

哲学已死,霍金要取代上帝——《大设计》之最新解读


载2011年3月9日《中华读书报》

 

哲学已死,霍金要取代上帝——《大设计》之最新解读

 

江晓原

 


 


霍金的豪情超出想象

 

  昔尼采有名言曰“上帝已死”,现在霍金在《大设计》第一页上就模仿尼采的口吻,宣称“哲学已死”,因为“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这一极为傲慢的宣言被批评为“一个科学主义的典型例子”。

  而且与此同时,上帝也被霍金“扫地出门”了,他在《大设计》末尾宣称:因为存在像引力这样的法则,所以宇宙能够“无中生有”,自发生成可以解释宇宙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存在。所以“不必祈求上帝去点燃导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