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后如何回首切尔诺贝利——当下思考事关未来走向


载2011年5月3日《解放日报》

 

25年后如何回首切尔诺贝利——当下思考事关未来走向

 

主持人:本报记者柳森 嘉宾: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解放观点: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纪念日。虽然该事件已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但由于日本“3·11”地震引发核泄漏近在咫尺,近来,似乎全球舆论都试图以各种方式重新回顾那场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核灾难,希望能够认真从汲取教训。在您看来,今天,我们该如何回首切尔诺贝利?时至今日,在这个事件背后,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江晓原: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值得深思的地方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大家最近也一定接触了不少。不过,在我看来,包括“下一步该如何加强核能技术的安全性”在内,这些视角仍然停留在现象的表层,没能触及到问题的根本。也就是说,我们对切尔诺贝利事件、对核能的反思不能仅限于“安全”层次。

  现在有一个事实就很值得反思。:在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之后,世界核电技术的发展只是稍微推迟了一下它的发展势头,似乎稍息片刻后,又继续迈开步子往前走了。所以,此次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后,已经有人预言,它对目前整个世界核能技术利用与发展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这时,有个问题恐怕更需要反思:为何大家就觉得核电是不得不发展的?真的不发展就不行么?

  人们今天之所以要强调发展核能及其他新能源,与人类对于“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难以永续”、“烧煤烧油对环境构成直接污染”等现实问题的忧虑不无关系。但且不说,关于全球变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的种种说法,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科学证明,前有切尔诺贝利,今有福岛,核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慑已足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

  没错,首先,和不少已知的新能源比起来,核电高效、相对清洁、,且具备良好的市场化前景。但由于核的放射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直以来,它都被认为是人类“看不见的敌人”。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就对这种足以致命的威胁视而不见。其次,核电站很大的问题还来自于它产生的废料。众所周知,即便是发过电的核燃料依然是具有放射性的,而世界上所有核电站产生的废料该如何存放、处理,至今仍是个巨大的悬疑。再则,核电站的维护也比正常火力发电要麻烦好多倍。此次福岛核泄漏后非常棘手的灾后处理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对我们人类无疑是个很好的警告:核电站其实并不那么安全,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而这些隐藏着的危险,其实也是一种“污染”。它跟化石能源产生的看得到、闻得到的污染一样,不容忽视。

  当然,就像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火电对环境的危害,如今这些事故的发生,也并非意味着我们应对利用核能和发展新能源方面的任何尝试“因噎废食”。

 

  解放观点:您刚才提到的这些核的潜在威胁,可以说,这段时间,已经让很多人开始有了认识。于是,很多人问,“人类在根本还无法真正自由驾驭核能之前,为何就急于把它放出了潘多拉之匣?”

  江晓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首先就要回答:为什么我们人类总是不断地增加电力、不停地、近乎无所节制地增加我们对电的需求呢?

  我们正在埋头奔向一种叫做“现代化”的生活。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往这个方向奔,而且停也停不下来。如果说,我们现在正在一列叫做“现代化”的“欲望号特快列车”上,那么已经上了车的我们,似乎已经谁都不能下车了。而且,大概也没人能告诉我们,这列列车将驶向何方。而这个列车呢,似乎又没有刹车机制,反而只有加速机制。

  往日,我们常常用“一日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来赞颂科学技术,都觉得它很好,但当这列车越来越快,又没有刹车机制,也不能中途下车,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恰恰是这种状态,导致我们不停地需要更多的电力、更高效的核能技术、甚至是各种新能源技术来维系我们的能源需求。

  如果没有切尔诺贝利,没有福岛,我们也许还有理由短暂停留在种种关于现代化的迷梦中,但事到如今,我们实在应该对如上问题展开反思。因为,要不是我们对能源如此“贪得无厌”,那也用不着那么急着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打开那个“潘多拉之匣”。

 

  解放观点:回过头来看,很多人对您所说的这列“停不下来的”“欲望号特快列车”的确是无意识的。好比尽管最近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报道、讨论不少,但一些人不无坦诚地说,要不是日本“3·11”地震引发核泄漏一事近在咫尺,自己很可能已对这场历史上最惨重的核灾难逐渐淡忘。这个现象本身,是否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江晓原:这个现象的存在,跟我们传统科普的失误有关。以往我们的科普工作总是长期行走在对科学技术简单赞颂和对唯科学主义盲目臣服的歧途上,于是我们往往只是告诉大家科学技术光鲜亮丽、为人造福的那一面。时至今日,“进行完整的科普”这一理念应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贯彻。

  就拿介绍核能技术来说,今后我们当然可以介绍它“高效、相对清洁”的一面,但接着也要告诉读者,包括切尔诺贝利、三里岛、福岛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包括现在因为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全球对核能安全的高度关切,欧洲掀起反核热浪,多个国家核电发展计划紧急刹车。在此过程中的讨论和争议,那些“好的、坏的、确定的、不确定的”,我们都必须介绍、呈现给公众,然后让每个人展开自己的思考。毕竟,科学技术本身就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和人类未尽的探索之旅中。

  对科普工作而言,我们能否意识到原有观念中的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有人会说,没错,我现在认识到原来很多科学技术是有局限的了,但我们不还在刚才所说的那辆停不下来的列车上么?那么,我想,你认识到问题而没有办法解决它,和你完全没有认识到问题,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一旦你认识到问题以后,你至少一有机会就会采取措施,你就会随时寻找出路。

  包括切尔诺贝利、福岛事件在内,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类事情发生。但当它一旦发生了以后,我们要让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起一点积极的作用。此间,我们对传统科普进行反思,也是此类事情可以促成的积极作用之一。

 

  解放观点: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去已有二十五年。这期间,人类在现代科技领域获得的成绩几乎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但越是如此,恐怕我们越不能对“难以确定的未知”掉以轻心。

  江晓原:举个例子:美国人蕾切尔·卡森曾因《寂静的春天》一书为国人熟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为环境保护发出“旷野中的一声呼喊”之前,卡森首先是一位专业的海洋生态研究者,并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写就《海洋传》一书。那时,正是人类开发核能并开始把海洋当成核废料堆放场的疯狂时代。

  在《海洋传》中卡逊就说过,由于人们长期以来把海洋当作一个排污场,有些核污染的废料也被装入密封桶中沉入海底。虽然当时说应该沉入1800米深的海中,但是这些密封桶的设计寿命有限,而且人类对海洋深处的情况还很不了解,一旦污染物泄漏会有什么后果?卡森对此提出了深切的忧虑与警告。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类未来究竟将走向何方,与我们当下的每一次反思能否更深入、更彻底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