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煜全

Frost & Sullivan中国区总裁,资深的电信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在业界有多年的丰富经验。王先生熟悉中国与世界电信市场的需求与运作,是OSS、业务创新、现代化运营管理、电信业务模式研究等国际先进电信经营理念的引进者和倡导者。

对智慧的探索


最近世面上上网本的宣传沸沸扬扬,似乎上网本是人人必备的东西。其实那早就不是什么新概念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公司当时的总裁约翰 •史考利(John Scully)就首次提出了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这个新名词。从科技领先程度而言,今天的上网本只是PDA的增强版和笔记本电脑的简化版,而当时PDA的推出却是划时代的。

 

说到PDA,就不能不说起历史上最成功的PDA --Palm Pilot的发明人杰夫 •霍金斯(Jeff Hawkins)。此人是移动计算历史上的一位奇人,他不光发明了Palm Pilot,还建立...

Read more

3G催生即时群体智慧


智慧从哪里产生?

 

1968年5月,美国天蝎号核潜艇在北大西洋突然失踪,没有人能确定其沉没的位置。美国海军搜索了数月,依然毫无音讯。当时,有位名叫克雷文的人组织了包括数学家、潜艇专家和打捞专家在内的人对潜艇可能的沉没地点进行分析。他一反常规地不是让大家一起研讨,而是让他们背对背地对潜艇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初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最后得到了一个和所有人的分析都不一样的结果。令人惊讶的是,这艘潜艇最后被找到的地点,离这个分析结果只差了22码。

 

这是2004年美国《纽约时报》负责金融专版的编辑詹姆斯 •索诺维尔基(James Surowiecki...

Read more

中国电信业需要思想家


对思想的反思

互联网是个不断创新的战场,新偶像不断涌现,老英雄迅速被遗忘,但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是无论如何不该被遗忘的,那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

 

前一阵子我看到了一段尼葛洛庞帝在1984年录制的视频,其中讲到鼠标的使用是不够人性化的,因为我们需要在使用鼠标的时候需要中断工作,把视线从屏幕上移开,用手去抓鼠标,把视线移回屏幕,找到鼠标的光标,再把光标移到自己刚才中断工作的地方。这样反复转移视线是低效的,其实我们人类最习惯的是当屏幕上有需要处理的地方,就直接把手指头伸过去了。据此,尼葛洛庞帝在20...

Read more

智能网络成运营商救命稻草


一直以来,运营商被认为是电信产业链的核心,但这一观念正在渐渐动摇:无线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免费Wap站点可以不经运营商的许可就挂到网络上,Nokia成立了移动互联网部门,直接在其手机里植入移动应用;I-Phone在手机里开设了专卖移动应用的网上商店;Google也插足进来,干起了操作系统……用运营商的话说,他们自己正在被迅速地“通道化”,象是修免费公路的,车可以随便跑,就是不交钱。

 

中国运营商的顾虑不无道理,电信围墙的倒塌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事实:2004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把PC到PC的VoIP业务界定为不受管制的信息业务,并于同年裁定美国VoIP运营商Von...

Read more

能够被感知的网络


就象科幻小说家儒勒 •凡尔纳(Jules-Verne)预言了潜水艇一样,很多的科学发明都是从科幻当中吸取灵感的。而近几年有关网络的最有名的科幻电影当首推美国1999年推出的黑客帝国(The Matrix)。抛开复杂的故事情节不谈,黑客帝国讲的其实就是,在未来,人类可以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甚至不能分辨真实和虚幻。

 

人的意识和网络环境相混淆?这看起来很荒谬,也不可能实现,谁还能分辨不出哪里是自己的身体,哪里是网络呢?但看了下面的实验,你也许就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了: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康复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教授保罗·巴赫里塔(Paul Bach-y-Rit...

Read more

互联网进化论


今天的社会已经普遍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尤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但其实生命的演化相当复杂,其中有一个部分甚至至今仍然常常被创世论者用来攻击达尔文主义,即,生物的进化不是连续的,而是分为几个有明显区别的阶段,从最早的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进一步进化为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和鸟类的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之后进化为哺乳动物,最后进化出属于灵长类的人类。

 

之所以说上述进化不连续,是因为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细胞,无脊椎动物有神经细胞但没有大脑,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有大脑但没有新皮质,非人类的哺乳动物有新皮质但没有大脑额叶。当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这些进化出...

Read more

“智慧地球”与“物联网”(上)


最近由于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先生和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先生的高调宣传,有两个名词在IT界迅速窜红,那就是“智慧地球”和“物联网”。

 

其实,“智慧地球”和“物联网”都只是现象,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使“智慧地球”得以实现的现象后面的体系架构,以及由此现象带来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重大改变的意义。

 

从如何实现的角度,李毅中部长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把互联网和“物联网”结合起来就是“智慧地球”。

 

不过,二者如何结合,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象我在前文中讨论过的,智慧存在于连接之中,在大脑中是这样,在网络中也是这样:如果连接合理,智慧就...

Read more

“智慧地球”与“物联网”(下)


要成功地构架未来的智慧网络,以实现“智慧地球”的目标,三个方面的思考必不可少。在上期文章中,我们详细探讨了如何建立网络的闭环反馈系统,提升其智能处理能力。 

 

而网络的智能处理能力要有更大的提升,则需要建立自学习机制。 

 

一说到网络的处理能力,我们就会联想到云计算或者框计算,但计算能力只是智能的很小的一部分,电脑的计算能力远胜人脑、而智力却远低于人脑就是证据。 

 

佛教的唯识理论认为,人都具有对世界完全理解和融入的能力,被称做“第八识”或“阿赖耶识”,通俗一点说,就是“人人都有佛性”。但第八识居住在人体内,就会受...

Read more

网络中的社会行为——人与人如何相互影响(二)


在上一期的博客里,我们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用几个实验反映出人与人交往过程如何互相影响,及在这种影响下,网络如何发挥作用。这一期,我们将进一步对这个话题深入分析。

 

的确,科学技术只是工具,没有善恶。在新科技的浪潮来临的时候,如何尽可能地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把握潮流,又要积极行动、而不是被动等待。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如此深远,我们面向未来的行动也不能只局限于技术之中,而是要动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力量。

 

在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方面,未来将有如下三大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无...

Read more

网络中的社会行为(二)——人际交往网络(上)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人其实是社会化的动物。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新的更加方便的与社会连接的工具,其中最讨论最多的就是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SNS的理论基础是大名鼎鼎的六度分隔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因此最早出现的SNS大多是交友、婚恋、求职等网站。想象一下,这些网站只要能有第一批用户,再发动这些用户去邀请他们的朋友加入,六次之后,全世界的人就都会在他们的网站里了,这个前景简直太诱人了!但很快大家就发现,理论是理论,而现实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