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球”与“物联网”(下)


要成功地构架未来的智慧网络,以实现“智慧地球”的目标,三个方面的思考必不可少。在上期文章中,我们详细探讨了如何建立网络的闭环反馈系统,提升其智能处理能力。 

 

而网络的智能处理能力要有更大的提升,则需要建立自学习机制。 

 

一说到网络的处理能力,我们就会联想到云计算或者框计算,但计算能力只是智能的很小的一部分,电脑的计算能力远胜人脑、而智力却远低于人脑就是证据。 

 

佛教的唯识理论认为,人都具有对世界完全理解和融入的能力,被称做“第八识”或“阿赖耶识”,通俗一点说,就是“人人都有佛性”。但第八识居住在人体内,就会受到人体认知能力的束缚,比如,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却看不见红外线和紫外线,也不具备X光和超声波那样的透视能力。为了能够理解这个信息输入不完全的世界,我们就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认知模式,佛教里叫做“第七识”或者“末那识”,例如,在视觉领域,我们看到了一张桌子的三个边,就可以判定另一个边的位置,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已经存储了桌子的“模式”,并可依据这个“模式”做出推断,即使桌子另一个边是被完全挡住的,我们也可以确定它的存在。这里面的核心是模式的建立,而模式只能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建立,即佛教说的“对境”。 

 

一个著名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有一个婴儿在出生时眼睛受到感染,被纱布包了起来,二十天之后,当感染被治愈,纱布拿开之后,虽然婴儿的身体器官一切正常,他的眼睛却瞎了。医学上认为,这就是因为他的眼睛没有及时受到外界光线的刺激,没能及时建立视觉模式,因而当纱布拿开,光线照射到他眼睛里时,他的眼睛已经没有了反应。 

 

我在介绍杰夫 •霍金斯(Jeff Hawkins)的文章中约略提到,智慧其实是建立模式和基于现有输入识别模式的过程,其实就是佛教里提到的人的“第七识”的建立过程,我们在网络分析中对模式的建立越成功,网络就越有智慧。值得一提的是,最终形成智慧所需要建立的模式往往并不只有一层,比如我们通过视觉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就经历了四层的模式识别体系,每一层所建立的模式也不尽相同。现在有很多人搞数据视觉化(Data Visualization),就是希望借着为数据进行模式分析以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但结果大多不成功,就是因为只建立了只有一层的模式分析体系。 

 

另外,必须要有主导的应用,才能顺利建立起智慧网络体系。 

 

云计算的主要倡导者,《IT不再重要》(英文名称为THE BIG SWITCH: Rewiring the World, from Edison to Google,似可直译为《大转折:重新连通世界,从爱迪生到谷哥》)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 •卡尔(Nicholas Carr)认为,有云计算支持的智能网络的使用相当于100多年前曾为爱迪生工作过的塞缪尔 •英萨尔(Samuel Insull)所推广的由电厂集中供电的电网的使用。而在这一进程中,家庭照明和工厂自动化机械用点成了主要的驱动因素。在智慧网络的建设中,大众广泛需要的应用也必然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手机游戏、手机阅读等充满吸引力的娱乐应用,以及手机导航、小额支付等必要的日常应用。

 

 智慧网络的构建是一个伟大的过程,它必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必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将会诞生大量的象Google和Facebook一样以空前的速度获得成功的企业。衷心希望能够看到更多中国的创业者借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获得成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