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先生和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先生的高调宣传,有两个名词在IT界迅速窜红,那就是“智慧地球”和“物联网”。
其实,“智慧地球”和“物联网”都只是现象,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使“智慧地球”得以实现的现象后面的体系架构,以及由此现象带来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重大改变的意义。
从如何实现的角度,李毅中部长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把互联网和“物联网”结合起来就是“智慧地球”。
不过,二者如何结合,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象我在前文中讨论过的,智慧存在于连接之中,在大脑中是这样,在网络中也是这样:如果连接合理,智慧就得以展现;如果连接不合理,反倒会出现混乱,例如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的“网络暴民”现象。
因此,对于如何成功地架构未来的智慧网络,以实现智慧地球的目标,三个方面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建立网络的闭环反馈系统、提高网络的智能处理能力和自学习机制以及发掘主导的应用。
我们先着重谈谈第一点。对于网络来说,智能化的实现有赖于建立起具备感觉神经元、中央处理器和运动神经元的应用的闭环反馈系统。
我给电信运营商做过很多年的咨询,其中被问到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如何避免运营商被通道化?”和“如何能在和手机厂家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我的回答是,未来当网络泛在化已经实现的时候,只提供基本接入能力的运营商必然被通道化,但运营商完全有能力在基础网络的基础上架设包含感觉神经元、中央处理器和运动神经元的智能层。
在这个闭环系统中,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布设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对运营商来说却相对容易。
例如,分众传媒的液晶屏如果能联网,就可以被看作是系统的运动神经元,而如果这些液晶屏是由运营商来布设的话,广告信息的提供完全能做到更加智能。
同样,日本已经广泛实现了基于RFID的手机小额支付体系的建设,人们去零售店买东西可以不用带钱包,只要把手机往RFID支付终端上一放,钱就自动支付了。类似的应用将来会越来越多……
当这个智能层建立起来之后,运营商的新的竞争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那就是,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或者叫做“智慧地球的运营者”,到那时,终端的竞争自然不再可怕了。
当然,如果运营商不能完成这个智能层的布设,那无疑就给未来的创业者们留下了极好的创业机会。
除了兼具感觉神经元、中央处理器和运动神经元应用的闭环反馈系统,要成功建立智能的网络,提升其智能处理能力,还需要建立网络的自学习机制。智慧其实是建立模式和基于现有输入识别模式的过程,我们在网络分析中对模式的建立越成功,网络就越有智慧。
而具备了自学习机制的网络,如果有大众广泛需求的主导应用,智慧网络体现才能顺利建立起来。这些,我们将在下期详细讲解,敬请关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