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煜全

Frost & Sullivan中国区总裁,资深的电信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在业界有多年的丰富经验。王先生熟悉中国与世界电信市场的需求与运作,是OSS、业务创新、现代化运营管理、电信业务模式研究等国际先进电信经营理念的引进者和倡导者。

网络中的社会行为(二)——人际交往网络(中)


要讨论SNS的未来,我们必须要先澄清一些概念: SNS在维基百科中被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指人们可以进行爱好和行为分享的网上社区。其中,以分享为手段、以交友或沟通为目的的部分我们称为社交(Social Networking),而以社会网络为载体、以内容分享为目的的部分我们成为社会媒体(Social Media)。

 

社交和社会媒体都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已存在的东西,社交就是聚会,社会媒体就是小道消息,网络只不过使这些社会行为更加方便,使得聚会超越了地理局限;小道消息传播得更加广泛。就象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教授讲过的:科学只不过是人类自身能力的延...

Read more

无线互联网的七波投资机会


目前无线互联网似乎还处在低潮中。然而,今天的低谷往往蕴含着明天的巨大机会。智能化的无线互联网及基于此的大量新应用,将引爆七波投资浪潮。

在伟大的无线互联时代,必将和以往互联网造就谷歌一样造就新的业界巨头。那么,到底谁将成为无线互联网的“王侯将相”,谁又将成为无线互联网的“流寇”呢?

 

功能层是无线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本质区别

 

无线互联网与互联网相比,原则性的变化在于多了一层功能层。因为功能层的存在,无线互联网依靠的是更强大的功能,而互联网主要依靠丰富的内容,其科技含量相当低。

互联网包括承载层和应用层,要在承载层之上要做应用,就必须自己搭建所有的功能体...

Read more

无厘头文化蹿红网络


网络中的社会行为(三)

-- 信息的人际传播(上)

传播内容的变化

 

网络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除了表现在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网络层面以外,更多的是在信息的人际传播方面。具体而言,又包括可以被广泛传播的内容的变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信息传播方式,就是所谓的媒体形式。传统的媒体形式,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具有以下相同的特性:内容生成相对集中;渠道建设成本较高;渠道对内容没有影响;受众对媒体的传播没有贡献。传统媒体一方面利用大量资金打造广泛覆盖的发行渠道,一方面加强内容集中生成的权威性,以加强自己的地位。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第一、...

Read more

Web2.0重塑信息传播渠道


  Web2.0和无线互联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渠道的力量得以凸显。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中,渠道对信息只起到简单传递的作用,渠道对内容本身不产生影响。同时,渠道和受众之间有明显区别,受众一般不参与内容传播。

  在以静态页面展现为主的互联网1.0时代,上述特征仍然成立。例如,新浪、搜狐这样的互联网门户,内容的采编和传统媒体区别不大,甚至大量的职业采编人员本身就来自于传统媒体。在这样的门户里,受众只能被动浏览内容,最多只能简单地跟贴,即不能改变内容,也不能主动传播内容。同样,渠道,即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无法影响门户网站上的内容。只不过由于网络虚拟环境中接入...

Read more

作恶的微软与堕落的互联网


这两天在MSN上准备象往常一样传些文件给朋友,突然发现一个新的对话框弹了出来:“您的文件有带毒的危险,您必须安装杀毒软件”。我要传送的只不过是很普通的PPT文件,怎么会有病毒呢?正想忽略这个对话框,仔细一看,才发现这竟然是强制性的,除非你不再传文件,不然非点击“确认安装”不可,等点了确认,自己更郁闷了,因为可供选择的杀毒软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 Live One Care。

 

微软不是一直以IT江湖的名门正派自居吗?怎么也干起强人所难的事情了?如果早知道微软会来这一手,我想大概很多人当初是不敢安装MSN的。

 

其实几个月前微软强制用户升级...

Read more

用思想照亮前程--论企业经营


总纲:

实践出真知,真知能更好地指导时间。宇宙之美就在于背后有规律可循。永远要坚信,好的理论一定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如果不能,要么是理论有待提升,要么是执行力不够。不要忘了我们生于出过《孙子兵法》的国度;不要忘了日本人对揉面这样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是纯经验的事情也能实现机械化。

 

企业经营:

企业的经营有赖于对两个原则的深刻把握:因果率和反馈机制。经营是因,业绩是果,要想有好结果,先要在因上下工夫。要找到因果之间的规律,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经营的反馈不可能是实时的,关键是要找到能知道经营结果的超前指标,而光看财务指标是危险的,因为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

据传是王安石的三...

Read more

用思想照亮前程——论未来社会


可以预见的未来:

 

日本京瓷公司和KDDI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在其《活法》一书中明确提出,未来是可以被预见的,而且可以被精确地预见到;对未来的预见越准确,企业才会越成功。对于习惯了“IT市场变化迅速、连一年的预测都不会准确”这种论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当头棒喝。尤其是在网络逐步实现泛在化、联机应用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全球变化的速度都在加快,只针对眼前市场的经营无异于刻舟求剑,把握未来才是制胜的先机。

 

未来如何预见:

 

美国有个IT专家叫克利夫·斯多(Clifford Stoll),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跟踪互联网黑客最终抓住了一个...

Read more

用思想照亮前程——论未来的网络社会


恶政

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一书中,有篇文章叫做《恶政是面筛子》。吴先生的观点发人深省:“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老百姓期待仁政、害怕恶政,然而恶政总是被纵容,恶官总是被提拔,恶官驱逐良官,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改朝换代。

学过博弈论的人都知道,鹰和鸽之间要达到和谐,关键条件之一是鸽可以反抗,即使是被动的。然而现实中鹰的权力总是大大超越鸽,而且不受约束,而首先反抗的鸽往往是被“杀鸡骇猴”的对象,因此除非无法生存,鸽总是选择服从。因此,恶政往往要严重到使被统治者无法生存的时候才有反抗,要到被推翻的地步才会终止。

逃离

在自然界,这样的恶性循环几乎看不到,其原因很...

Read more

网络中的社会行为(二)——人际交往网络(下)


上期讨论了SNS的互动效率问题,本期讨论的则是互动动机问题。从动机角度讲,SNS应该是人类社交行为的延伸,其目的有二,沟通和分享,这两个动机是永恒的,SNS的成功关键就是提供更好地满足上述动机的互动应用。

从沟通和分享的动机出发,人们的互动应用会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一、个人对个人的互动

我们把所有朋友放在一起会形成一个漏斗形,这些朋友又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漏斗敞口的一端是普通朋友,我们只是认识,缺乏深交;小口的一端 是密友,无话不谈、心心相通;中间部分可以被分为两种: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的好友。熟悉的陌生人指的是办公室里经常可以见到的情况:同事或者业务关系认识 的朋友,认识了很多年...

Read more

网络中的社会行为——人与人如何相互影响(一)


前几篇文章讨论了智慧网络和网络中的群体智慧,其实互联网贡献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从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网络以及信息的人际传播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在后面几篇文章里会分别加以探讨。

提到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就不得不提到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第一个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E. Asch)的从众实验:他把9人编成一组,让他们看两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只画着一条直线,第二张卡片上画着不同长度的三条直线,让大家比较第二张卡片上 的哪条线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直线等长。在正常情况下,被试者判断错误的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