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丹俊

林童
原名刘丹俊,1963年生,四川邻水人。曾在宜宾学院、鲁迅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第三条道路写作”、“中间代”代表诗人、评论家。
“方言写作”倡导者。
诗集《美之殇》《破碎的偶像》,评论集《文化诗学:第三条道路》,评传《泰戈尔,你属于谁》,长篇小说《雪崩》《少年足球队》《北京SARS》等多部;编著有《九人诗选》(合编)、《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合编)曾主编民刊《时代作家》《第三条道路》报。诗入选《中间代诗全集》。现居北京。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QQ:894275129
方言写作的方向:
1、大家之言:通向大家之路;
2、普通话以外的话:即独立的写作倾向和个性化的写作;
3、圣灵的恩赐:在圣灵感动下的话语,即通向人性与神性的写作;
4、真、善、美、爱。

泰戈尔生平大事年表


泰戈尔生平大事年表

 

 

1861   5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加尔各答市的乔拉桑戈祖居中诞生。

1869   进东方学校,后又转入加尔各答师范学校开,再转入孟加拉学。

1873   被授予圣线,表明成年。跟随父亲远游,去圣蒂尼克坦,攀登喜马拉雅山。

1874   进圣泽维尔学校,不久辍学,由家庭教师授课。

1875   38日,母亲夏勒达去世。在《甘露市场报》上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庙会》。

1877 ...

Read more

《泰戈尔评评传》第四部分4


4、泰戈尔,你属于谁

还在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泰戈尔属于谁?就成为了一个命题。

由于泰戈尔的身份特殊:毫无疑问,他是东方人,当时印度尚未独立,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于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立场的人,都拿泰戈尔获奖这件事大做文章。欧洲人认为他已汇入了英国文学,得益于欧洲文学的传统;亚洲人又将他视为东方人的骄傲;基督教徒把他当作基督教传教事业的成就;而印度教徒则把他作为印度宗教发扬光大的标志。

这些看法都没有错,但无不显得偏颇、狭隘和片面。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的授奖词,这篇对泰戈尔褒奖的文章,也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颁奖词

  &...

Read more

《泰戈尔评传》第四部分3


3.太阳的陨落

出世那天的太阳问道:

“人世间新的降生者,

你是谁?”

没有回答。

时间一年年驶逝。

西方的海滩,

沉寂的黄昏,

临终一天的太阳

提出最后的问题:

“你究竟是谁?”

没有回答。

这首名为《太阳》的诗,是泰戈尔的最后一首诗。那时,泰戈尔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1941730日清晨,他在加尔各答动手术。87日中午1213,泰戈尔走完了他人生的旅途,终年80岁。

 

Read more

《泰戈尔评传》第四部分2


2、泰戈尔与日本

日本古称“八大洲国”。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将其建国的地方称为“大和”,到了公元645年,孝德天皇通过大化革新,完成日本全境的统一,定国名为“日本国”,意为太阳升起的国家。

日本是个崇尚武力的国家。11世纪初,武家政治形成。它是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的产物,也与庄园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瓦解相关。武士道是指日本武士阶层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其核心是愚忠和尚武,这构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12-16世纪,日本在幕府制的统治下,各封建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159...

Read more

《泰戈尔评传》第四部分1


1、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走向了世界,与印度山水相连的中国与其它国家一样,也关注着他。1920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教育界知识界人士,向泰戈尔发出了访华的邀请。但由于他忙于筹备国际大学,在欧美各国周游,回国后又陷入政治论争,没能成行。

1922年,梁启超主持的讲学社再次邀请泰戈尔访华。泰戈尔本来决定在19238月到达中国,由于身体原因,推迟到1924年。

在泰戈尔访华前,泰戈尔访华的消息已在中国文学界掀起浪潮,许多重要报刊积极响应,《小说月报》出版了两期泰戈专号,或大量发表他的作品与评论,引发了“泰戈尔热”。但泰戈尔来得不是时候。当时,中国正...

Read more

《泰戈尔评传》第四部分 落日余晖


第四部分  落日余晖

相关主题:周游列国

我听见我胸中,

有一只弃巢的鸟,

与无数别的鸟禽一道,

日夜飞渡生疏的河岸,

穿过光明与黑暗。

虚缈宇宙的翅膀在歌唱。

“不是这儿,不是这儿,

而是悠远的地方。”

 

这是泰戈尔的《鸿雁》中的诗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泰戈尔在倦鸟归林的时候,也常常希望在宁静的山林归隐,平静地享受大自然的静谧。对印度人来说,这是一种传统。他的父亲在晚年虽心系泰戈尔家族的事业,一心想重振当年的雄风,当他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在把担子交给儿子之后,也成了林中的仙人。但是,泰戈尔不是一般的飞鸟。正如这首明志诗...

Read more

《泰戈尔评传》第三部分3(2)


(2)《邮局》:儿童的自由与世俗的束缚

创作于1911年,发表于1912年的《邮局》为二幕短剧。

主人公阿马尔是一个孤儿,被姑父马陀夫收养。由于阿马尔生病,只好整天呆在家里。他渴望到外面去,但养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只能从窗口看外面的世界,并对外面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当他从更夫那里知道对面那座大房子是国王新开的邮局时,便幻想国王会让邮差给他送信,并希望自己也能当邮差。

阿马尔的病没能好转,只能躺在床上了听化缘的老爷爷讲故事。他问老爷爷:国王的信是不是已送到了邮局,老爷爷说信已寄出。他便盼着病好之后请国王派他作邮差。大夫说阿马尔受了风寒,要求把所有的门窗关上。村长拿来一张白纸,说...

Read more

《泰戈尔评传》第三部分3(1)


3.在戏剧的舞台上

(1)《暗室之王》:梵我合一的象征剧

 在泰戈的文学创作中,戏剧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1884年,他写作戏剧《大自然的报复》,探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问题,他在回忆录中说:“《大自然的报复》可以看作我以后所有全部文学作品的序曲;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我所有作品都详述的一个主题——在有限之内获得无限的喜悦。”可见这部剧作的重要性。1898年,泰戈尔用无韵诗体写作了剧本《国王与王后》,表现了爱情与职责的矛盾。该剧的特点是哲理性、抒情性和悲剧性相结合。哲理性表现为情感与理性关系的探讨;抒情性表现为关系爱情、生命与尊严的...

Read more

《泰戈尔评传》第三部分2(5)


(5)《戈拉》:泰戈尔的巅峰之作

民族运动的分裂和失败,促使泰戈尔对印度命运的思考。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来反映刚刚过去并且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一个时代。于是便收获了长篇小说《戈拉》。在小说中,作家赋予戈拉更复杂的背景和更深沉的思想。他让戈拉的思考在19世纪8090年代印度思想界大论战的背景上展开。小说以19世纪70——80年代的孟加拉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印度教徒安南达摩依和梵教徒帕瑞什的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印度教青年戈拉和宾诺耶与梵教徒姑娘苏查丽妲、洛丽塔的恋爱纠葛为线索,着力塑造爱国知识分子戈拉的形象。同时,安南达摩依作为具有博爱精神的母亲形象,帕瑞什先生作为具...

Read more

《泰戈尔评传》第三部分2(4)


(4)《沉船》:印度文学的多余人

    长篇小说《沉船》是泰戈尔心情最沉重的产物。

法科大学毕业生罗梅西,与同学卓健德拉的妹妹汉娜丽妮相爱,父亲却要他回家结婚。虽然他极不情愿,但又不敢断然拒绝,只好由父亲来摆布了。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后,却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悲剧——船沉了。罗梅西醒来,只找到美丽的新娘,回家后,在谈话中才发现她并不是自己的妻子。这位名叫卡玛娜的新娘,从小失去了父母,寄居在舅舅家,经常被虐待。她与一个不认识的人结婚,回家的路上翻了船。罗梅西不知道如何安置卡玛娜,便将她送进加尔各答一所女子学校。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