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丹俊

林童
原名刘丹俊,1963年生,四川邻水人。曾在宜宾学院、鲁迅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第三条道路写作”、“中间代”代表诗人、评论家。
“方言写作”倡导者。
诗集《美之殇》《破碎的偶像》,评论集《文化诗学:第三条道路》,评传《泰戈尔,你属于谁》,长篇小说《雪崩》《少年足球队》《北京SARS》等多部;编著有《九人诗选》(合编)、《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合编)曾主编民刊《时代作家》《第三条道路》报。诗入选《中间代诗全集》。现居北京。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QQ:894275129
方言写作的方向:
1、大家之言:通向大家之路;
2、普通话以外的话:即独立的写作倾向和个性化的写作;
3、圣灵的恩赐:在圣灵感动下的话语,即通向人性与神性的写作;
4、真、善、美、爱。

美女的重新命名VS彼美若可期


美女的重新命名VS彼美若可期

 

 

写这样一篇文章,非常具有偶然性。根据原来的打算,是为女诗人汪文勤的诗集《汪文勤诗选》写一篇评论,并早已列好了写作提纲。由于前段时间忙于其它写作,直到现在也未动笔。

应该说,阐释自己的诗总要比阐释别人的困难得多。正是这样的偶然性,我干脆将我的近作《从二外到杨闸》与汪文勤的诗《彼美若可期》放到一起来观测,这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这不是评论,可视为创作谈或随笔。

一、美女的重新命名

《从二外到杨闸》这首诗,实际上是对美女的重新命名。

这在我的诗歌写作中,也算得上是很意外的偶然事件了。先看它的写作背景。612日...

Read more

神启:海啸心灵与生命的裂变


  

  我更愿意把长诗《海啸三部曲》看作是海啸心灵与生命处在裂变时期的神启式作品,它由《祈祷词》、《击壤歌》与《追魂记》构成,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在历时五年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他灵魂所受到的双重煎熬。虽然我曾经认为诗歌仅有感动是不够的,但我能理解他倡导“感到写作”的诗歌追求,并因他所结出的丰硕之果而感动。既然是神启式作品,我想不妨站在《圣经》的角度来探讨它,或许更能解开海啸的心灵密码。

  一、《祈祷词》:被污染的世界与母亲哀歌

  海啸诗歌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以说相当复杂,这是由诗的结构所决定的,可以说,诗的结构都能在《圣经》上找到对...

Read more

暧昧大街上周瑟瑟诗歌的文化性


 

暧昧大街上周瑟瑟诗歌的文化性

 

周瑟瑟特别强调要多谈谈他2009年的诗作,他所发给我的诗,是6月及以后的。很显然,他是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步履,有意识地进行自己的诗歌建构,这正好同他所提倡的诗歌“卡丘精神”吻合。本来,我不想论及他诗歌的背景,但他在给我的资料中,有专门说“卡丘主义”的,不妨将这二者结合着说,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周瑟瑟诗歌的特性。我常在想:诗人及其所依托的背景(标识)的关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相互作用、相互提升。比如,即使伟大如屈原者,只要想到他,不...

Read more

西部诗歌与西部诗人


西部诗歌与西部诗人

林童

 

由阿尔枯丁夫·翼人与曲近主编的《中国西部诗选》(作家出版社)收录了41位西部诗人的诗作。何谓“西部诗歌”?何谓“西部诗人”?也应是见仁见智。我比较赞同吉狄马加的看法。他在序言中说“所谓西部的诗歌,就是具有西部独特地域、人文色彩和鲜明时代感的诗歌”,他还讲到了“特定地域、民族”,以及“中原汉民族文化与西部当地土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西部文化”。也就是说,西部诗歌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相当明显。由于西部...

Read more

《我的西域》:无法完成的史诗


《我的西域》:无法完成的史诗

林童

 

我相信,洪烛的诗集《我的西域》会让许多土生土长的西部诗人和长期生活在西部而写着西部诗的诗人相形见绌。还在他写作这部诗集的时候,即200611月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我与洪烛专门就长诗进行过讨论。他正在寻找诗歌的故乡。虽然洪烛长期生活在北京,而且他的众多散文与北京密切关联,但北京从来都不是他诗歌的故乡,这位“浪漫的骑士”不过是“游牧北京”而已。当诗歌的洪烛重新站立在我们面前,他的确已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版图,开辟了诗歌的丝绸之路。究竟是西域复活了洪烛,还是洪烛复活了西域?无论是成吉思汗...

Read more

杨晓茅:与美好交朋友


杨晓茅:与美好交朋友

《在朋友中间》序

林童

 

与美好交朋友!

这是我读了杨晓茅诗文集《在朋友中间》的第一感受。与众多的诗人一样,杨晓茅也有着一颗不羁的灵魂,使得他从来不都没有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单位,而且还没有固定在一个城市。他总是漂来漂去,从南昌漂到东莞,从东莞漂到北京,从北京漂到南昌,真的是绕了一个圈,谁知又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回到了南昌,衣锦还乡肯定是谈不上,但也绝不是因为在他乡无法混日子才不得不叶落归根。他仍然从事着编辑记者的工作,但南上北下的杨晓茅,经过了漂泊的洗礼,眼界与心怀的开阔,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与杨晓茅相识,的确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时在20...

Read more

长篇小说爱情《雪崩》二


二

凌雪鹤是八月底从嘉陵市中调到山村中学的,担任高三·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课。人世沧桑,使他认为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情绪。山乡的水秀树绿的景致,纯朴的民风,像清澈的溪水潺潺地从心底流过。他很不愿意去回想过去的生活。在他看来,只有老年人才会在回忆中过日子,何况,他的过去实在不值得花过多的精力去回顾。枯燥乏味的缺乏激情的家庭生活,使得他精疲力竭。在妻子提出离婚后,他爽快地签了字。他申调后,市教委很快就满足了他的要求。

来到这所学校后,凌雪鹤仍是孤独的。晚饭后,他常一人去散步,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常作沉思状。特别是夕阳下到山顶的树梢之时,他会忘情地静静地坐上许多时间,直到晚霞...

Read more

穿越内心的声音


穿越内心的声音
 
 
 
 

   

2004年成为诗人雪峰人生与诗歌写作的一个拐点。读着他那些建筑在爱情上的诗歌,将我带回了曾经的爱情岁月,充满激情而又刻骨铭心,既想突围却深陷其中。这种“行走在刀锋上的爱情”,的确是他的心灵地震,让他的灵魂裸露。那种迷惘就像“一只苹果的未来充满着太多的疑问”,这就是“谁能拯救来自心灵深处的痛悔”,当然是诗歌与诗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但爱情也是试金石与成人礼。作为诗人,如何“穿越内心的声...

Read more

《北漂诗篇:在八宝山的南面》


在八宝山的南面

是远洋山水社区

三分夜色刚乔迁之喜

清明节,一干写诗的人

相聚于此,很少谈诗

谈天,淡淡地喝酒

让沧桑无法酒足饭饱

他充当法官的玩杀人游戏

屡次让凶手逍遥法外

法官之不可信

警察之不可信

民众更不可信

 

在八宝山的南面

殷龙龙开着爱心专车

讲述钟鼓楼的故事

张后仍然在问——

“你为什么要写诗?”

李飞骏左手批判右手抒情——

“我们是八宝山匆匆的过客”

 

在八宝山的南面

远离八宝山

没有谁能走进去后出不来

有...

Read more

北漂诗篇:我该在清明时节哀悼谁


我该在清明时节哀悼谁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

万事万物都在消逝

 

我该在清明时节哀悼谁

母亲在1月14日去世

终年83岁

双目失明12年

我漂在北京没能回去

在清明时节

也不能为她的坟

加上一把泥土

 

我该在清明时节哀悼谁

凸凹在给树才的诗中写道:

“清明到清明,仅仅三年

桃花就谢了——花期如此之短,希望

如此之短,而疼痛、记恨又如此之长:”

凸凹是我的朋友

他在哀悼树才的女儿

出生七天

就在协和医院被不明病菌夺去生命

树才在给协和医院院长的公开信里

长歌当哭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