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范巧

范巧(1983- ),重庆忠县人,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空间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美国Texas Tech University访问学者(公派)、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资助);曾任重庆科技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重庆市社科联研究室副主任(挂职)等;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4部,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研究》《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等期刊发表CSSCI、SSCI等论文50余篇。

社会兼职:重庆市社科联第五届常委(2022-2025);重庆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1-2025);连享会“空间计量经济学”系列专题课程主讲嘉宾;全国投入产出与大数据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商务委评标专家、重庆市科技局入库专家、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

《中国经济思想史》(唐庆增,商务印书馆)读书笔记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中国经济思想史按照派别主要可以分为儒家、墨家、法家和农家。其中,儒家学说强调适中,可界定为中庸派;墨家批评人类经济活动,以利益为标准,可界定为实利派;法家经济思想建立在国家主义之上,首重富国强兵,可界定为功利派;农家学说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注重实行,可界定为力行派

2.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不发达主要原因涵盖思想和事实两个层次。其中,思想层次主要包括人生观谬误、过于注重农业、蔑视工商业、过于注重伦理观念、佛教清心寡欲思想输入、对经济定义的混淆等。事实层次主要包括经济事物简单且变迁迟缓、偏于东亚与世界...

Read more

契合工业化、城市化和开放化模式,支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模式一般包括以资本、劳动、技术和知识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以产业化、城市化和开放化等要素和资源组合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指导经济发展的模式。这些经济发展模式分别适用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地方政府尤其偏爱产业化、城市化和开放化等模式。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政治经济周期特征,地方政府在设计经济发展模式时,往往会受到政治的周期性波动影响。以重庆为例,“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内陆开放高地”、“统筹城乡”、“五...

Read more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与地区选择


  对于一国或一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和确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从学界比较通行的归纳和总结来看,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国别层面和地区层面。其中,国别层面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自由市场和自由经济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社会市场和高福利为特征的莱茵模式,以官产复合体和政府导向为特征的日本模式,以外向型经济和高储蓄、高投资为特征的东亚模式,以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代工业化为特征的拉美模式,以及以特色资源出口为特征的中东模式等。而地区层面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围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来展开,主要包括以小商品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为特征...

Read more

GDP核算与中国经济政策取向


  GDP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在中国,这一指标甚至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指标。由此,中国经济政策走向与保证GDP数据的增长息息相关。

  一般地说,GDP核算包括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三大类。其中,支出法主要是从投资、消费和出口等口径核算,具体包括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等;收入法主要依据生产中投入要素的报酬来核算,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生产法则主要依据产业的投入产出等来核算,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等。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国经济政策主要依据支出口径来制定,强调通过政府投...

Read more

建设用地复垦与西部偏远地区镇域经济发展的“129”模式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进一步落实,探索西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镇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路径,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般地说,西部偏远地区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将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招商引资困难、土地的开发和集约利用程度低等问题。为了突破这些发展的瓶颈,结合目前西部偏远地区镇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本文拟构建镇域经济发展的“129”模式,以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并对西部偏远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拟构建的镇域经济发展的“129”模式,实质上可以概括为&ld...

Read more

县域地区发展态势预测中的几个关键技巧


  2010年是中国各级政府开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而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编制而言,发展战略的选择将处于十分核心的地位。

  一般地,发展战略是指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进行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而作为全局性的谋划,必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及政府希望达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问题进行一个全局性的把握。由此,在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及选择过程中,对发展态势的预测显得十分必要。

  而在县域地区发展态势的预测中必须注意诸多问题。一般说来,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必须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及...

Read more

人类经济活动及财货的经济性质


  一般地,人们为了保证其需求预筹能够满足其现阶段或未来某一阶段的欲望将不得不进行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努力估算自己对第一级财货或者高级财货的需求状况;再就是测算自己或整个社会所掌握的第一级财货和高级财货的数量、质量和层次;第三就是用所测算的自己手中掌握的或可从社会获得的第一级财货和高级财货的数量、质量、层次来满足自己在现阶段或者未来某一个阶段的欲望,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福利。其中,第三个努力恰好是最为重要的努力。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问题做出分析。

  一、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及表征

  从第三个努力的字面意思上看,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人们所测算的自己的需求状况与自己所能获得财货...

Read more

人类福利增进的原因探悉


  人类福利增进的原因何在?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将导致劳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能技巧以及判断力等的增进,从而引起整个分工体系内产品数量的极大增长,进而引起人们福利的增进。然而,亚当.斯密分工是福利增进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其原因在于分工可能仅能短期、细微地提高人类在产品数量方面的福利,而长期中人类在劳动产品的质量、层次方面的福利的较大幅度提高,则有赖于人们对第二级财货或更高级别财货的控制权的增加。人类对享乐资料的控制权增加,才是人类福利增进的真正原因。

  一、福利增进原因的元解释——分工

  对福利增进原因的最初解释源自于亚...

Read more

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发展环境分析


  1. 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

  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的分析将主要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经济要素条件的分析将仍然沿袭前文的分析逻辑,将基于经典生产函数中产出的主要决定要素,对2010-2015年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可能投入做出预测;而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社会文化要素条件的分析将主要依赖于对巴渝文化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对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条件的分析将基于对土地、森林、水源和矿产资源等条件的相关分析。

  1.1 持续增长的要素投入将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按照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生产函...

Read more

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现状评述:1978-2008年


  1. 重庆市经济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重庆市经济增长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仅从地区生产总值而言,1978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7.32亿元,而截至2008年年底,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096.66亿元,30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名义总量增长了75.71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约为14.98%。从重庆市经济总量增长的长期趋势来看(如下图1(a)),重庆市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9年的缓慢增长阶段,主要体现在名义地区生产总值的近似直线增长的趋势上;1990-1996年的调整增长阶段,主要体现在名义地区生产总值的近似抛物线左侧增长的趋势上;19...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