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运涛

王运涛,男,1977年生,河南开封人,中州大学副教授,郑州教育博客特约编辑,中国学术论坛古典文学版主,价值中国专栏作家。曾出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文学传播纵横谈》等著作,在《中国青年报》等刊物发表40余篇文章。

南方雪灾换来的人生启迪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似乎每五年有一劫:2008年神州大地上南方的大雪成为了中国人民继98洪水、03非典之后的又一苦难。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流过血的心灵更坚强,这就是苦难考验的价值所在。因此,苦难在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但也是一笔财富,一种动力,是专门用来考验人的试金石。人生失意常八九,苦难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但面对苦难的心态却不尽相同。当苦难来临时,逃避不是办法,要勇于承担,苦难面前要勇往无前。

    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须分辩,是在哪一层面说此话:是生存策略?还是价值哲学?若是后者,则是懦弱,是生...

Read more

《三国演义》的三种倾向值得注意


 

      当此关于“红楼梦中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刻,我们今天就不谈《红楼梦》了,免得人们说咱“跟风”,尽管有些人可能是想跟风也跟不上,我觉得洒家——洒脱的大家——还是有义务做一个不屑于跟风的人。那咱们今天就谈谈咱们的“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的倾向性吧。

 

      要说明白小说的倾向性,大家先要懂得“生活真实...

Read more

教育技术革新应在反思中向前进


   信息化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同时,信息技术也日益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及道德成长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普遍应用,在加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新问题、提出的新挑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上寻找解决的路径,还需在理论上进行深层的反思与提升。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技术整合”的投入和回报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教育助理总干事约翰•丹尼尔爵士针对近十年出现的“TCT”热提出了...

Read more

关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反思


   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支助服务满足学生自主化个别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贯彻始终的一根红线是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在反思人才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到人才模式改革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建为重、以师为先、以生为主”的基本原则。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人才模式改革的各个环节...

Read more

关于教育媒介发展的深层思考


教育媒介是教育的生命链和信息纽带,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相对独立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教育媒介就是人类所有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赖于实现的中介。教育媒介是教育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用来传授知识技能的物质手段,它可以扩大知识技能传授的空间范围,提高知识技能的传授速度和教育质量。教育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传播与接受的速度和质量,决定了人们综合素质的相对水平。一代又一代人对知识的期盼,成就了教育永远常青的事业。所有的社会需要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保证,没有教育媒介的选用,教育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就会立刻中断。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社会需要”与技术进步是缺一不可的,否则,仅有社会需要而没有必...

Read more

警惕理论成为部分专栏专家的口香糖


   从一段时间的网页浏览来看,我发觉不少专栏作家喜欢把形形色色的理论作为粉饰学术工作的口香糖,不少人动辄擎出鸟瞰东西方文化的理论,不管大众能够理解或接受,兀自嚼得津津有味。但从更加细微的个人生活来看,经验的价值或许更不容忽视。专栏作家不妨更多地结合自身生活的感悟去阐发观点。矫枉必过正,因此,我想在这里把实践经验的价值强调凸现一下。毛泽东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挥的”。无独有偶,西方政治家西德尼也认为:“凡是没有实际经验,都是口头智慧。”因此,从个人生活质量的点滴改善来看,我认为实践经验比理论知识重要。
 从辩证...

Read more

学到老才能更好地活到老


网络时代是一定意义上的读图时代,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依旧无可替代。读书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自然是头等大事。其实对于我们上班一族的“当班人”,读书同样重要,过去是“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是“学到老才能活到老,才能更好地活到老”啊。因为想要超越平凡的人生,注定是一连串的奋斗,在奋斗中没有等待的存在,时时要兢兢业业,向前迈进。

 

青春做伴好读书,上班一族优势已不再。

 

明代文学家徐文长有一副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于数百年前就一语道破了今...

Read more

教育博客如何“博”得精彩


 

一年多来,我在郑州教育博客通过不断地阅读文章、撰写文章,积累了专业知识,结交了同行朋友,为自己生活添色彩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本职工作。因此,我很感谢郑州教育博客,认为她是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是一个提升自我素养的加油站。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何做好博客呢?”阅读了大量的做博经验文章,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我认为,勤于思考、勤于原创、勤于交流,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做事求实、做学求真、做人求善,是驶向成功的机车;博学知识、博炼能力、博大胸怀,是奔向成功的动力;客观真实、客气话少、客至如归,是我们赢得成功的法宝。一言以蔽之就是&ld...

Read more

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的混沌思维


   在技术理性吞噬人文精神,消费逻辑抑制创作欲望的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的混沌思维,揭示民族审美机能的历史发生及其现实活动机制,不仅是为了打捞文明的碎片,更是出于穿越现代性的内在需要,给日益祛魅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生活世界浇注些许澄彻通透的诗意活水和创化原能。
    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往往能够启发古典文学研究者向前走得更远。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语言的模糊性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也被提出来。模糊语言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它启发人们对一些言...

Read more

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共寓”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各有其独立意义。从物理学上来讲,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一切物质都在运动着,都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式,且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才能存在、运动和发展。时空是以其与人的相对位置来定义的,因此,人类所面临的终极问题就是时空世界与人的关系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时空被现在割裂为过去和未来,过去是实在的,未来是虚无的。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思想的特性即超越现实。通常,思想可分为反思和想象,反思面向过去,想象指向未来。思想在制造时空割裂的同时,又为人生的超越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更多地表现在人们对时空想象性的把握上。想象是文学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