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街观察14思想库的兼并重组


【K街观察】14思想库的兼并重组

李华芳

 

思想库存在的意义自不待言,麦甘(James McGann)教授又发布了每年一度的全球思想库报告。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衡量各个思想库的影响力。不过通观以往的研究和介绍,大多数是集中在思想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包括对立法者、行政决策者、以及大众媒体等的影响。而究竟怎么去设立和运行一家思想库的实际经验,反而不太常见。

 

麦甘教授的报告中,有一家思想库不仅雄冠全美,同时也傲视全球,这就是布鲁金斯学会。因此探究一下这家顶尖思想库如果运作,应该会很有意义。与其他的思想库相比,布鲁金斯学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特点。一般思想库的网站,都是以org结尾,意思是一家非政府组织,org是组织的英文organization的缩写。而布鲁金斯学会却是以edu结尾,其网址是www.brookings.edu 。这意味着布鲁金斯学会登记为一家教育机构,例如所有的学校都是以edu结尾,为education的缩写。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早在1916年,罗伯特·布鲁金斯( Robert Brookings)就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创建了一家私人的研究所。这家研究所叫做“政府研究所”,致力于基于事实的国家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对政府的研究以及政府的政策制定“科学”起来。1922年,布鲁金斯先生基于类似的目的,创立了“经济研究所”,两年后,他又成立了一家教育机构“罗伯特·布鲁金斯经济政治研究院”。设立经济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对公共政策而言,经济学本身的科学化极为重要,而除了研究之外,要将这种知识传授给所需之人,这也是设立教育机构的用意所在。

 

1927年,政府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以及布鲁金斯经济政治研究院三家合并,成为了现在的布鲁金斯学会,第一任主席是莫腾海(Harold Moulton)。而edu的后缀名得以沿用下来,正是当初的教育机构的性质决定。时至今日,布鲁金斯学会依旧在经济学、政府行政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探索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通过发表、演讲、出版等各种形式进行推广。布鲁金斯学会有超过百名专任研究员,各自在专业领域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尽管是面向实际政策的研究,这些研究也同样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力。是以,尽管原来的三家机构合并成布鲁金斯学会之后,并没有发展成一家招生办学的教育机构,但布鲁金斯学会依旧享有“没有学生的大学”之美誉。

 

有意思的是,1927年美国对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兼并重组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规定,因此当布鲁金斯学会合并重组的时候,可以有法可依。合并可能出于两种考虑,一种是纵向整合,例如将研究机构和教育或宣传机构进行合并,形成上下游的内部化;另一种是横向整合,即功能上差不多或有互补的机构,进行整合以便发挥规模经济。而布鲁金斯学会的合并重组,则是属于兼而有之的情况。实际上,美国思想库的历史上,这种兼并重组的现象并不鲜见。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曾经介绍过的加图研究所Atlas基金会之间的重组。加图研究所有一个团队,主要是面向全球推广自由市场理念的,在各国都有不同的项目。这与Atlas基金会发掘并帮助全球思想企业家成长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2009年,加图研究所的这支团队整体并入了Atlas基金会。当然这次合并并没有涉及一个机构并入另一个机构,或许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性的“跳槽”,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并不是由于底下的员工不满意机构的待遇而进行的跳槽,而是出于做大做强的考虑两家机构合作的结果。

 

不难发现,在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兼并重组这样的安排屡有发生。这种运行和经营上的努力,也是美国思想库得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由之一。尽管思想库的理念会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但如果没有具体运行上的高效率,思想库的影响力恐怕就会大打折扣了。我们经常谈及中美双方的思想库的不同特点,在整体体制和理念差异上谈得比较多,但对于实际运行的这些细节关注不够。的确中美两国决策者对思想库的理解和管制大相径庭,但如果要发挥中国的思想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有效性,那么制度性的限制就要进一步放宽。

 

K街观察01从Street到Hill 
K街观察是与《南方都市报》合作的专栏,关注华府公共政策及相关话题。
作者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若您认为这篇文章有用,欢迎捐赠 | 接受从五毛到二百五之间的任意价格,特别是一块二或十三 | 支付宝账户 [email protected] | 所有捐赠将用于【读品】金塘岛公益图书馆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