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楚华:功夫熊猫抢掉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叶楚华:功夫熊猫抢掉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中国大学生就业将举步维艰


按:又是一年大学生毕业之时,中国大学生为何就业如此艰难,美国大学生为何就业不难。看看功夫熊猫二在中国大行于世,国产动画片举步维艰就知道。中国虚的产业太薄弱,吸收不了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这个毒瘤已经长了近十年,几乎毁掉了中国所有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创立国际品牌的热情,既然房地产里面利润是如此的高且稳,谁还要辛辛苦苦去创立技术性世界品牌。总而言之,虚的产业和技术性产业都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大头,这两者中国都没什么突破,也看不到突破的预期,至少未来二十年内,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将越来越难。目前还能吸收大学生的、薪酬过得去的岗位恐怕主要就是与国家政权相关的单位和企业了,公务员、国企职位、银行等等。但从总量上,这些能吸收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极为有限,我有个好建议,把目前的政府规模扩大两倍,把大学生都安排进去,如何?呵呵。玩笑话。


  另:前几个月碰巧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孙立平院长,他筹集数亿资金做了一部卡通电影大片《兔侠》,七月上映,值得全国人民鼓励。他为了做这样的电影,解决了数百名电影专业为主的大学生就业。如果中国有更多的孙立平,早晚有一天把好莱坞拒之门外,实现中国的虚的产业的崛起,到那时,中国大学生就业才是真正的迎来春天。可惜《兔侠》没能在六一儿童节上映,希望各位多支持兔侠,功夫熊猫二,看了会很二。


  以下选自新书《郎咸平说对了吗》一书,作者签名本邮购网址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591378186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真相

     从本章起,我开始谈中国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被郎教授论说过。我想先从一个大家比较关心、比较具体的问题谈起,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在这里指出,解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用郎教授的“六加一”理论是靠不住的,而是要运用我的“新帝国主义理论”,也就是本书的前四章的内容。

一、郎教授怎么解释大学生就业难

  

讲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说那是因为大学生多了,供过于求了。这样的回答当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是在同义反复。就好比说一个人死了,是因为它生命结束了一样。大学生就业难本身的含义就是说大学生供过于求,我们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过剩”,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吸收不了这些大学生就业?以及,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们的大学生数量是真的多了吗?还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格局出现了问题,本来可以吸收这样一个数量水平的大学生,最终却不能吸收呢?

近年来,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用以解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那就是郎教授提出的“6+1”理论。插播广告,叶楚华淘宝家具店: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235667860

郎咸平在许多不同场合阐述过这个理论。他认为,今天的国际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阶段。产业链包括七大环节:一是原料与生产,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仓储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在这七个环节中,后面六个环节是需要大量大学生去做的,第一个环节则是基本不需要大学生的,而中国恰恰在国际分工中分到了所谓的“6+1”中的 “1”,即生产环节,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产业是低端制造(对产品物质形态的制造),这种产业根本不需要大学生,中国在“6+1”中的 需要大学生的“6”中极度欠缺,所以导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咋看这样的“理论”,似乎无懈可击,许多媒体跟着起哄,说郎教授完美地解释了中国大学生为何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实际上,郎教授这回的确找对了门路,只可惜日理万机郎教授注定只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下去。这种“6+1”理论的解释只能是肤浅的,停留在表面,到探究问题的根本时则有了很大的偏差。

暂且不谈这种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错在哪,先看看“6+1”理论本身有什么问题。

二、“6+1”理论是谬论

6+1”理论是一个从头错到尾的“理论”,我在这本书中的多个章节会谈它的错误的不同方面,而在这里则只谈谈这其中的一个方面:“6+1”与品牌的关系问题。

郎教授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当代的企业竞争是“6+1”产业链竞争,而打造品牌(尤其是国际品牌)则必须建立在做好了“6+1”(主要是其中的‘6’)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先有“6+1”后有品牌的创立。郎教授以tcl的国际化为例说明之:

“有一家公司叫TCL,我在2004年说过他,很多人不以为然,你看我是不是说对了?我不会错的。这都有实际数据在这里检验,不是我吹牛。我当时说过的话是不是今天的TCLTCL和明基,他们都不来听课的。他们想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配合上国外的品牌以及技术要走出去,要国际化……我说你们百分之百是失败的。

TCL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和法国汤姆森合作在中国的市场,中国市场的劳动力优势够明显的吧?阿卡特尔和汤姆森品牌够大的吧?技术够先进的吧?明基收购了西门子的移动,西门子品牌够大吧?技术够先进吧?再配合上周围的廉价劳动力,想当然可以国际化,可以走得出去,如果你们今天不来听我们的演讲,你们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是对的,因为你们活在过去的思维里。这两家公司一、二年之后轰然垮台,为什么呢?因为你根本不理解产业链竞争的本质,因为在产业链竞争之下,劳动力的优势只占2.5%,劳动力的优势在整条产业链竞争格局之下,它所占的比重不到2.5%,你有什么优势?你根本没有优势。”(见郎咸平“亿达智赏2008”大连城市经济发展论坛演讲)插播广告,叶楚华淘宝家具店: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235667860

TCL打造国际品牌所使出的两大招数,这第一招是“借壳”,即借用(收购)现有的国际品牌(阿尔卡特)而直接使得TCL成为世界品牌;这第二招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利用廉价劳动力。

郎教授断定这两招都是错的,注定要失败,为什么呢?就因为它“不符合”郎教授的“理论”,因为这两招都没有涉及“6+1”中的“6”啊,其中的第二招是“6+1”中的“1”也就是产品的生产环节,第一招则与“6+1”无关。你不听我郎教授的去整合好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这六个环节,“你们百分之百是失败的”。郎教授这么说是很有底气的,因为TCL国际化确实失败了,谁叫你们当初不来听我郎教授的讲座呢,活该。

不过依我看,我们都知道郎教授的讲座门票挺贵,李东生同志虽然不差钱,他应该是认定了郎教授不值这个钱所以才没去听。这一点从李东生在某卫视的“头脑风暴”节目与郎pk时表现的对他的不屑就可断定。我支持李东生的判断,郎教授确实不值那个价。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到底是先有品牌还是先有(做好)“6+1”?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事关我们寻找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终真相。对此问题,郎教授的观点很明确,“……当你做六加一产业链整合成功之后,你就能创造品牌。所以我们不要误解,不是它有品牌,所以创造出它的效益,而是它掌控了整条产业链之后它才会有品牌。”郎的意思也就是说,先整合好产业链,才有品牌,并且是只要这样“就能创造品牌”。

其实,真正因果倒置的是郎教授自己,他在“贼喊捉贼”。

整合“六加一”不是创造品牌的必要条件。这无论是对于国际品牌还是国内品牌而言,都适用。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说话,先拿中国国内的一些知名品牌来说,中国改革开放前十几年的那些品牌是怎么创立的呢?很简单,是靠在央视等电视媒体做广告建立的,一夜之间就可以称为全国知名品牌,大家还记得九十年代有一个叫做“秦池”的白酒吧,它就是玩了一个历史概念,说秦始皇曾经在那里酿酒,然后在央视黄金时段广而告之,就这样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这个品牌和茅台不一样,它是突然冒出来的。当然这个品牌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垮掉了,但是从它创立来看,和六加一一点关系都没有。像秦池这样的品牌创立的故事,在中国比比皆是,改革早期的包括洗衣粉、牙膏、冰箱、彩电等等品牌,主要就是靠广告。当然,越到后来,创立品牌就越艰辛,单靠广告已经不行,而必须针对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玩法,但和六加一的整合绝无关系,这里暂不细谈。

你再看看国际品牌,读读他们创立的历史,有哪个的创立是因为整合六加一的?那国际奢侈品为例,汽车中的劳斯莱斯、宾利、宝马、法拉利、奔驰等等;时装香水中的阿玛尼、范思哲、香奈儿、杰尼亚等等;酒类的轩尼诗、人头马、酩悦香槟……所有这些品牌从来不是靠整合六加一而创立品牌。国际品牌的创立,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如果整合六加一就能创立国际品牌,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欧美以外的地区诞生过酒类的奢侈品?其实,即便你在中国造的葡萄酒和欧洲的奢侈品酒色香味全方位都一模一样,并且你的六加一完全整合好了,你也成为不了世界品牌,为什么?因为奢侈品是精神层面的,中国产的不具有这种精神,不被世界认可。

可以从香奈儿这个国际级时尚品牌的创立和延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香奈儿同时也是这个品牌创始人的名字(Coco Chanel),她一开始是靠俘获巴黎上流女士“芳心”而创立品牌的。1910年,Coco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女装帽店子 (millinery shop),凭着非凡的针线技巧,缝制出一顶又一顶款式简洁耐看的帽子。她的两名知己为她介绍了不少名流客人。当时女士们已厌倦了花巧的饰边,所以 Chanel简洁的帽子对她们来说犹如甘泉一般清凉。短短一年内,生意节节上升。做帽子绝不能满足Coco对时装事业的雄心,所以她进军高级订制服 (Haute Couture)的领域。1914年,Coco开设了两家时装店,影响后世深远的时装品牌Chanel宣告正式诞生。 

  步入二十年代,Chanel继续走名流路线,她的好友中已经有了抽象画派大师毕加索(Picasso)、法国诗人导演尚.高克多 (Jean Cocteau) 等等。她继续设计了不少创新的款式,例如针织水手裙(tricot sailor dress) 、黑色迷你裙 (little black dress)、樽领套衣等,这一连串的创作为现代时装史带来重大革命。

  除了时装,Chanel也在1921 年推出Chanel No 5香水。 插播广告,叶楚华淘宝家具店: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235667860

香奈儿品牌的延续和发展的顶峰,是影星梦露为他们做的广告。有记者问梦露,晚上睡觉穿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穿,除了几滴香奈儿五号香水”(nothing but a few drops of  No 5)一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却道出了香奈尔香水调制技艺的精湛和蕴含的独特情调,也是香奈儿夫人在寻到产品独有特点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这一独有特点,正如香奈尔夫人自己所形容的:“这就是我要的。一种截然不同于以往的香水;一种女人的香水;一种气味香浓、令人难忘的香水。”

可见,香奈儿的创立是基于创始人的才华和上流路线,更基于对时尚精神的精确把握,并把这种精神推广到市场获得世人的认可。这些和六加一的整合又有何关系。当然,在品牌之间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也已存在的品牌,的确是需要做好六加一这些环节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因果倒置地认为是因为六加一整合才创立了品牌。

所以,事实正好相反,是因为先创立了品牌,然后你的六加一才会产生价值。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是和品牌结合在一起,六加一的七个环节(原料与生产、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通通都不可能创造很高的市场价值,这是明摆着的,只要你不是品牌,你的最终售价就是低的,你六加一做得再好,也等于零。你看看家乐福超市有那么多的无名(指没知名度)商品,服装、鞋子等等,这些产品能够在家乐福上架,本身就说明七个环节都做的不错,但是它的利润呢,怎么可能和阿迪达斯这样的品牌相比。

香奈儿的创立不是因为六加一的整合,而反过来,一旦香奈儿的品牌创立之后,和它相关的原料与生产、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环节就统统具有了高度的市场价值了,事实上说到底,这些市场价值是由香奈儿的品牌价值所派生的,而与这些环节关系不大,换言之,只要香奈儿设计好了一款服装,无论拿给谁去生产、营销、零售,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暴利。

再拿郎自己经常用来论证其观点的中国华为公司来说,华为是创立品牌在先,还是整合六加一在先呢?显然是创立品牌在先,整合六加一至多是这几年的事情,这种整合是为了维系品牌竞争力和开拓国际市场,而不是创立品牌。华为品牌的创立是多方位、综合性的艰巨工程,而绝不是什么六加一,但是华为品牌树立之后,通过整合六加一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倒是说得过去的。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可以继续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不在于中国的“六加一”没整合好,也不在于我们做不好六加一中的“六”(即郎所谓的能够大量吸收大学生就业的六个环节)。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缺乏大学生密集型产业:虚的产业,这一切,乃是因为中国经济“太实在”,而其中关键一点,恰恰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品牌战略。

三、美国大学生为何就业不难

20世纪末开始一直到今天,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大学生就业愈发艰难,无论是量(就业率)还是质(工作的好坏)上都每况愈下,而这十多年恰恰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繁荣兴盛的时期。这就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离奇之处。美国绝不会出现这种局面,美国只有在遭遇经济萧条时才会出现暂时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这种局面往往是几十年才一遇,在大多数时期,美国大学生毕业之后是高枕无忧的。

即便是在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之后的2009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并未遭遇特别严重的就业寒冬,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在094月对850所大学的3.5万名毕业生所作的抽样调查,在申请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有19.7%的学生找到了工作,乍看起来很吓人,其实2008年同一比例是26%,今年与去年相差并不大。从就业的“质”的层面看,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49,353美元,几乎与2008年的平均起薪49300美元相同,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起薪还有不同幅度的上涨,比如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起薪上涨了2.3%,达到49754美元。

这么多专业起薪逆势上涨,说明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质在提高,这个事实只能说明美国大学生就业即使有困难,那也是暂时的、局部的、不严重的。那么,美国为什么能长期吸收那么多的大学生就业呢?

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美国拥有的是高技术、垄断性、“虚”的产业,这些高技术和虚的产业恰恰就是大量吸收大学生的产业。高技术自不必说,美国的军工、航空、计算机、互联网等都是需要大量大学生的,本国的学生还不够用,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优秀人才。

至于“虚”的产业,就是指美国基于综合国力和文化优势,建立的非物质形态的产业,这主要包括“虚拟化”经营的世界级品牌(美国仅经营品牌符号本身,物质产品放到中国大陆来生产)、金融服务业、娱乐产业、少量奢侈品等等,这几样虚的东西,无一不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搜刮财富的强大工具,而这些产业,恰恰需要大量大学生来做。

我举一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美国的耐克鞋有30%左右都是中国东莞一家叫做裕元工业的台商企业生产的,假定一双耐克鞋最终售价1000元人民币,裕元工业顶多能拿到100元,中间商(运输、售卖)和品牌所有者(即耐克总公司)各拿450左右。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把中国人生产的鞋子,贴上一个商标之后又卖给了中国人,赚到的钱又可以回过头来从中国进口五双同质量的鞋子,这就是说中国的裕元工业每为耐克生产一双鞋子(卖给中国人),最终还要再附送五双同等质量的鞋子给美国人穿。这样的空手套白狼的国家,物质能不极大丰富吗?美国本土保留的是产品的品牌塑造和产品设计等“虚”的层面,这些层面恰恰是需要大量大学生来完成的。

高技术、垄断性(对全球而言)和“虚”的产业保障了美国大学生的持久高就业率,这就是我的解释。

四、我的解释与郎的异同点

那么,我的解释与郎咸平的“6+1”理论有什么异同之处呢?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看到了“虚”的层面是能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所在,没错,吸收大学生的就是“6+1”的“6”。不同之处在于,郎咸平只停留在了表面的七个环节,错误地得出今天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结论。

要证明郎咸平的错误非常简单,按照他的理论,我们只要发展好“6+1”的“6”就能在国际产业链竞争中取胜,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而实际上,中国在 “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六个环节早就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许多世界品牌的这六个环节都是中国人在做,除了产品设计这一环可能稍逊,其他五环中国人做的非常好。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在于这六个环节本身,问题仍然在于产品(品牌),国际竞争仍然是产品的竞争,而不是所谓的产业链竞争,你只要创立了世界级的品牌,那六个环节自然而然就运作起来,如果你没有品牌,去搞这六个环节就如同“巧妇做无米之炊”。也就是说,所谓的六个环节,是围绕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去运作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品牌创立之后催生了六个环节,而不是靠六个环节本身去竞争。如果中国创造出一个可以和耐克匹敌的世界级运动品牌产品,那六个环节马上就会运作起来,大学生就业岗位就源源不断。

所以,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实原因不是因为我们的六加一整合不好,或者后面六个环节做不好,而在于我们缺乏让这六个环节产生价值的品牌和虚的产业。换句话说,很多业已存在世界品牌,如果要把七个环节尤其是后面六个环节全部交给中国来做,今天的中国已经有能力做好。

事实上,从品牌的创立的角度,品牌的打造只与六个环节中的“产品设计”有关联,要在当今世界创立一个品牌,一流的产品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品牌打造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程,并不是单靠设计就能成功。所以说,“6”是果,而不是因,把大学生就业难归根于“6”是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