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华芳

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系,现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在经济分析中,用“看不见的手,内心的观众和体面生活”对抗反知反智的言行,重新磨练亚当·斯密传下来的手艺。

巴斯夏的对与错


  我在《灾后须知》一文中谈及巴斯夏的看法,引起了些争议,觉得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下。当然,本文的读者应当是那些知道我同意又不同意巴斯夏的朋友。对于眼里只有同意或者反对的,一来可能是不够用功,二来可能是人品太差,但不是本文的读者对象是确定无疑的。若是不幸读了,心里隐隐不舒服起来,恐怕不是本文的过错。但若是能从本文学到些知识,倒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若一贯恶语相向者(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上来指责我人品差的人士,反观一下真是耐人寻味),到时觉得学到了好处,隐隐又不便表达谢意了,倒是完全不必有顾虑的,因为我从也没有这种期待。不用功、人品差,却是必然走向极化二分思维的。而且正正好,这是从巴斯夏雄文的第一部分...

Read more

思想的雄心


塞利格曼这本厚达800多页的巨作,展现了其试图比肩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的雄心。治“经济思想史”向来并非容易之事,表面看来不过是将过往学者之贡献一一介绍评述,但怎样介绍如何评述,却大有讲究。要条分缕析经济思想史上幽深曲折的思想路径,不仅需要对各个学者的贡献了若指掌,而且要对涉及学派之间的争议明察秋毫,如此方能提纲挈领以思想史撰述者自己的理路来谋篇布局。塞利格曼是成功的典范。

实际上可以将经济思想史看作是更大范围的综述,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有人去梳理累积性的知识。未来的学者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先就需要有人去做这铺垫的工夫。但相对于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而言,思想史的工作...

Read more

中国盒子:简评一组经济学书籍


**中的《盛*世:中国2013》夸大了中国盛*世“嗨”景,但对世界经济进入“冰火期”的描述却相当准确。2009年,“危机”一词占据了所有核心的经济学议题,危机的成因,危机的过程,危机的应对,未来危机的防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分析2008年以来的危机成因,奥地利派、芝加哥派、凯恩斯派各自施展绝活,鏖战至今也分不出胜负,分歧已经被标定在从右至左的理念数轴之上。但哈耶克、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的真正原意是否如此泾渭分明,还是只是因为被贴上标签,导致各自强化,混战在无边的理论黯野。正如阿马蒂亚·森在《身份与...

Read more

拳打文明冲突,脚踢社群主义


拳打文明冲突,脚踢社群主义——评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

李华芳

作为重拾经济学的伦理之维哲学功底深厚的经济学家,森这几年来一直关心“自由与正义”的话题,例如在早先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中,他就论证争论传统对印度民主制度的正面影响,以及由民主趋正义的社会体制将在未来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新出的《身份与暴力》一书中,森认为可以通过宽容多元,推进沟通,来免除战争和冲突,从而到达正义之境。但当下世界冲突的困境却在于分崩离析而又匆匆忙忙的“贴标签”,忽略细致入微的具体特征,并且刻意强调的个性消弭了更长...

Read more

雅礼百年沧桑,公益世纪峥嵘


读《雅礼协会百年史》

李华芳

史景迁在序言中开门见山的说:不管一个人多给力去了解中国近代史,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震撼。是的,这种震撼不仅是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如此,对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而言,恐怕也是一样。

史景迁选择了如下事件来概括中国的20世纪。1901-2001年的历史画卷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时光流转,1901年外力入侵镇压义和团运动,1905年基于孔子之道的科举被废,1911-12年清朝末路分裂共和近在眼前。随即风云巨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国共短期合作。1928-193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借联盟获平稳,推动现代中国。而后共***兴起延*安,日军入侵差点摧毁中国。又后内战扰民,...

Read more

从威权到民主:中国奇迹还是亚洲戏剧?


在中国改革三十年之际,各种带有表演性质的理论纷纷出台,旨在赞扬那骄人的GDP,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奇迹”,为东亚乃至世界都树立了典范。不过这种观点是选择性失明的结果,至少没有看到有两道很大的裂缝在这个所谓“奇迹”大厦的墙壁上。 

第一道裂缝是忘记历史所致的。巨大的增长迷惑了不少研究者,使得他们似乎忘记了中国的奇迹几乎就是一个基础很差的小学生从个位数的分数进步到及格线的过程。作为如今的世界工厂,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部分时候都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人均收入远远低于非洲。而在此之前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经济更是乏善...

Read more

人生是场意外的博弈


(一)

 

从新泽西纽瓦克国际机场出发到梦落镇(Monroe Township)有很多条路可以走,要么走收费的新泽西高速公路(I-95,也叫NJ Turnpike),要么也可以走其他不收费的路。一般来说,收费的车少点,快一点;不收费的,稍微慢一点,也许还会有拥堵。

 

不过如果大家都想快一点而忽略那么一点点成本,那么收费高速也可能形成拥堵,各条路最终会差不多。这背后的道理是博弈论,拥堵是非合作博弈中,个体理性决策相互博弈最终未必导致最优结果的一个现实案例。这也是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

Read more

不能因为你穷,就让你上北大


“寒门难再出贵子”正在成为一个普遍的印象,但这个“印象”不一定牢靠。主要原因是“寒门”本身在减少,同时其他出路在增加。

1984年允许农民工流动,所以这个节点比较重要。我们可以看一下官方统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3年的时候农民约有7.837亿,而到了2010年人口普查时农民(指居住在乡村,还不一定是农民)只有6.741亿。这6.741亿还没有考虑2亿多农民工,所以实际农村人口更少。

所谓“寒门”在减少,也可以看到贫困人口的缩减。简单来说,80年代初,一个村里有人考上大学是了不得的事情...

Read more

“以卵击墙,我愿与卵共存亡。”


今天,我以小说家的身份,也就是作为一个职业的说谎者,来到耶路撒冷。 

当然,不是只有小说家说谎。众所周知,政客也说谎。外交官和军人有时也被迫说谎,二手车推销员、屠夫和建筑工人概莫能外。尽管如此,没有人会用道德标准去苛责小说家,因为小说家说的谎与其他人不同。事实上,小说家的谎言越大、越好、越有匠心,就越有可能受到公众和评论家的赞扬。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通过高明的谎言——也就是说,创作看似真实的小说——小说家能够把真相带到新的地方并赋予它新的光彩。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太可能掌握真相的原型并进行精确描绘。因此把真相...

Read more

防止城市化中的错配


      中国的城市化要防止“东西部、三四线和短长期”的错配问题。

 

 

 

 

防止东西部失衡

 

中国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一直长期存在的现象。有一些是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尽管西部有丰富的资源,但是交通不够便利,离大型港口的距离太远;另一些限制则是由于政策不当所致,例如以“西部大开发”为导向,却没有建立起资金和劳动力能自由流转的市场机制,而多靠政府出资,且利用户籍制度限制人口的跨省流动。

 

 

作为自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