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许多事物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开放性体系,不仅其内部有复杂的结构,而且与外部许多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辩证法的思维,就是要从任何一个角度,或在任何一个层面上,从任意一个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开始,依次去观察考证和发现该事物在各方面的情形,并认为任何一种与此相关联的资料和认识的积累,都是对该事物总体认识的积累。
那么,什么是学术灵感呢?学术灵感通常是指人们从某个偶然的切入点对所关心的事物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大脑中突然产生的特殊感悟,是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持续的关心、关注、收集、分析、思考基础上的思维旅游过程中突然到达的地方,突然的所见和发现,或是一些长期困扰我们思想的死结突然找到了打开的办法。有时这类灵感也来自于人们在对大量原始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的升华感悟。一般地说,人们对某个客观事物的最初接触和观察所得到的感受无论对自己是多么新鲜和震撼,都只能算是感觉、印象。常常有这种情况,事物的本质已经从某些现象中表露出来,而我们则不能一下就领悟到。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实践论》中曾深刻地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但是,在接触该事物之后的某个特定时间或场合,常因某个特殊诱因会突然引发我们对该事物的某种全新感悟,这种感悟是最初接触该事物时的感觉中所没有的,是通过对另一事物的条件反射或是我们的大脑在对该事物的影像进行回放时所突然感悟到的,是对事物某种属性的一种全新认识。许多时候,这类新的认识和感悟仍有可能未抓住事物的本质,可能还只看到了事物的某些不甚深刻的东西,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对认识事物的全貌有帮助的。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正确认识常常就是在这些不同侧面不同深度的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没有这些基本素材的充分积累,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就无以进行。随时记录思维所走的路线,所到达的地方,所见到的情形十分重要,有的时候那是山川美景尽收眼底,但常常是一闪即逝,不拿“相机”及时记录下来,很快就过去了,消失了。
什么叫悟性?悟性就是你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规律的发现力感知力。从某一句话或某一件小事中常常可以发现事物的某种重要属性和本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下这类极平常的小事后所领悟到的。许多人都见到过树上掉果子这类现象,却不能产生万有引力这类的感悟,这就是悟性不同。一个人的智商高低,首先取决于它的记忆力强弱,即“硬盘”的大小和性能优劣;其次就是悟性要高,经常能从一些极普通的小事情中发现一些极普遍极深刻的事理。所谓见微知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见微可以知著,有的人见著亦不能知微,这就是悟性的差别。
一些看似非常平常的事情,常常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只是我们的眼睛常常会视而不见,或是我们的大脑常常无所感悟,比如供给与需求,许多人研究了一辈子,也只是看到了它们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一些情形,而有的人则看到它们之间更多的方面的情形,你没看到不等于它不存在,没有悟到不等于它不会影响你的生活。
真实世界并不是由谁证明出来的,而是自然天成的;自然的法则又是可以被人所感悟的,但又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悟透的。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肉眼所能观察到的,也不是运用形式逻辑中的简单归纳就能推理证明出来的,只能靠人的悟性,靠人的认识深化后的感悟,或称思维过程中的“飞跃”。许多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都是透过事物的某些表象“悟”出来的。有些学者以为,只有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推导出来的东西才是可靠的,事实上形式逻辑有很大缺陷,形式上看似严密的论证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比如归纳推理,由于谁都无法在一篇有限长度的文章中对某个论点所涉及的相关事实进行穷举,那么从有限事例中得出的结论就是有局限性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同一件事实常常可以用来证明完全相反的命题,不仅在一些人看来“糟得很”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看来会“好得很”,就是在同一个人的视觉中,那些曾经被用来证明“好得很”事件有时也可用来证明“糟得很”。比如卫君对弥子暇把剩桃给他吃这一事件的前褒后贬就是这样。所以说,任何以绝对的一边倒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的做法本身就不符合辩证法,因而也是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自然本真状态的,而任何合乎形式逻辑的论证都是不能容忍事物自身内部那样充满矛盾的。在形而上学家们看来,人就是人,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辩证法看来,人既是人,同时也是别的东西,每个活着的人也可看成是自然界的某些元素在地球环境下的一种临时存在形式。
每个人都经常会有思想闪光和灵感突现的情况产生,只是没有多少人会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只有极少的人这样做了。能一辈子这样做的人大都成了知名的学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就有“三上”思考的习惯,即经常在“马上”、“枕上”、“厕上”思考问题。对这“三上”不要片面地理解为一定要在马上、枕上和厕所里思考问题,刻意到这些地方去寻找思想火花是大错特错的。欧阳修的故事不过是告诉我们要随时随地记录下你的思想火花,只要灵感突现,那怕是在马背上,枕头上,或是在厕所里也不例外,应当立刻拿笔记录下来,决不要偷懒。只要善于积累对某个事物的感悟,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能成为某个事物的专家。
——摘自《东方经济哲学基础》第一章第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