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有助于吉奥拓展海外市场


       上周所上来了三位美国律师,是来谈合作的。他们那个所很不错,全球有1400名律师,年收入超过10亿美金。所以,他们能够很轻松地满世界飞,凭借自己的营销来精准寻找各国的优质客户。这大概就是财大气粗的好处之一。

 

       营销是什么?MBA的教授有自己的定义,成功的企业家当然心知肚明。但是,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营销是要花钱的。一般来说,出手阔卓的人,更倾向于制定宏大的营销策略,爱玩一些别人不敢玩,也玩不起的东西。有时候,世界就是这样,不是你出汗最多就能赢,别人能继续成功,关键在于别人比你更有经济实力。

 

       这就让我想起了那些率先走出国门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代表,奇瑞、吉利、长城、吉奥等等。他们当初走向亚非拉时,囊中羞涩,恐怕远没有老牌跨国公司敢于花钱的底气。当然,到今天,已今非昔比,情况好了很多。但是,小家子气却是很难事半功倍的。汽车好不好,是造出来,也是“吹”出来的。所谓的品牌美誉,一定与广告宣传的投入成正比,不然,你让奔驰、宝马停半年的广告,电视的、报纸的、电台的、路牌的、DM的,等等,统统不做,看看会是什么结局。

 

       广汽重组吉奥其实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并不能激起巨大的浪花,只不过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体现一种大趋势而已。原因在于,吉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家很小型的汽车企业,所以整个重组事件的影响力有限。然而,由于这是汽车整车业的第一起国企重组民企案,因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吉奥当然有吸引广汽的东西。一是微型车、皮卡项目,二是海外市场。吉奥的老板缪雪中很眼光,也很有运气。当他进入汽车领域时,他首先选择做皮卡,走出口之路,通过出口退税,既避免了国内的激烈竞争,又赶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赢得了5年的国际发展空间。在国内,很多人并不知道吉奥这个品牌,这是吉奥的不足,需要弥补的。但是,因为它有创汇能力,各级政府对它感兴趣。在中国,这就占足了先机。当它开始要大步迈入国内市场时,与其他企业相比,它能轻易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而广汽作为国有企业,其管理层也面临来自国资委对其出口创汇的考核压力。应该说,海外市场在广汽眼里,一直冒着香喷喷的热气。

 

      吉奥在海外市场取得的成绩,虽然可圈可点,但终归因为规模的原因,资本积累有限,无法满足其拓展海外市场的客观需求。象吉奥这样的外向型汽车企业,一般都比较重视企业网站中的英文网页建设,里面拥有比较丰富信息。想想也是,它的海外经销商无不时刻关注吉奥的情况,吉奥要让亚非拉的朋友们放宽心,在网站上发信息固然是最经济的办法了。建议朋友们去读一读上面的文章,至少在某些关注点上,能让你感受到自主品牌在国外开疆扩土、劈荆斩棘的艰辛。美元是靠一辆车一辆车,一点一点地抠回来的。的确非常的不容易。

 

      而广汽能带给吉奥的首先是现金。广汽从广本和广丰两个项目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和这样的大富翁结盟,对于吉奥就如同找到了一棵参天大树,巨大的树冠,仿佛一座凉棚。无论是争夺国内市场,还是拓展海外市场,吉奥似乎都有了资金保障。然而,在拓展海外市场上,广汽最终能提供多少的资金支持,分别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在重组后,广汽的话语权有多大,二是当广汽的话语权不尽人意时,它的“政治觉悟”有多高。

 

     对于象吉奥这样的外向型企业,重组之后,它的海外市场发展若不能有一个飞跃的话,至少可以说,重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广汽与吉奥的重组内容最终是什么样的,一切要到明天才见分晓,但是,之前早有媒体称双方将成立各占50%的合资公司,共谋发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不见得完全是一件好事。大家都是老板,在决策上容易产生分歧,双方必然会为争夺话语权而暗中较劲。当然,大家又都是聪明人,而按照商业惯例,双方会设计有利于自己的方案,比如达到什么条件时,广汽日后可以因此增股等等。重组谈判往往很艰苦,就在于双方必须不断地放弃,才能达成共识,大项目的谈判不是菜市场买西红柿白菜,1毛钱谈不拢,转身可以找第二家,所有的参与者都必须学会有耐心。关于此次重组,吉奥方面称之为“合作”,虽然广汽也认同,却表示将来会起主导作用,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重组之后,吉奥将获得大笔的现金,有利于开拓国内微型车市场,也有利于拓展其海外市场。理论上,吉奥应该有一次腾飞的机会。相比那些老牌的跨国公司,中国的汽车企业早已变得越来越阔气了,可以玩大手笔,如果有的话,海外市场的营销也可以越来越精细。硬件有了,条件好了,之后关键的将是人才的问题。往深一点去说,这也是所有自主品牌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