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恭力亲做教练
人物:陈朝益
人物背景:前英特尔中国区营销总经理及首席代表,参与了国内早期计算机行业的建设;后转战研华科技北美区总经理;后转任美商上市企业普思(Pulse)全球营销副总裁。现为美国 D Square Transformation Consulting Inc.总裁及国际认证“组织及人才发展”教练;具美国赫德逊(HUDSON INSTITUTE)学院及美国教练协会(ICF)国际教练认证;专注于高层主管教练,团队发展及绩效教练,多元文化及企业接班人教练。
行业背景:教练是一种崭新的能力发展模式,教练对个人或是企业都非常有价值,但很多人仅仅限于“一对一”教练。而致力于帮助一群人成为好教练,或是培育更多好的“教练型”领导人,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教练的教练”。
对话人物:
做个建管道的人
——访《新领导力:由教训型到教练型的经理人》作者陈朝益
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人致力于做企业或职业教练的时候,您却做起了“教练的教练”,您是基于什么而选择了这样的发展道路?
陈朝益:现在属于我的人生的“下半场”。就好像一条曲线,在“上半场”,刚毕业热情澎湃但是往往得到的会比预期值低,所以这条曲线会先走一小段下坡路,然后经过一段历练找到对的工作使你充满热情去努力,这条曲线就会一直往上冲,经过了十几年,冲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对当前这个工作有点疲倦了,累了,就会考虑选择“换跑道”。有的公司会给你调整工作的内容,深造充电后继续在原来的位置上;有的人觉得不想干了,在经济上可以独立了,可以不依靠这个工作过日子,想要换个跑道。那么下一步我就想想我该怎么转换,这就是人生下半场的转换。我会去想我到底想做什么。这个想法的基础基于你是谁,你想做什么。原来的我是工作,工作,工作,觉得工作是我的生命。这个时候,我就把我的价值取向倒过来,把家庭放在了第一位。
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我基本从英特尔退下来,我就开始想,基于家庭我能做什么。到2006年,我真正退下来了,我就找到了基于这个大原则下我要做的工作。一开始我去做咨询和顾问,可是我的一些老前辈和客户都和我说,做顾问和咨询是很累很耗费劳力的一件事,你需要对客户经营内容的细节很熟悉,否则你给与他的建议是不实在的,因为你不够了解他。在咨询行业,更多的是年轻人跑到前线去搜集资讯和数据,给年老的所需要的报告之后,年老的才能下单,给样,给出客户所需要的建议。如果一个年老的人跑在前线,那是一件很累的事。前线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非人的生活,你必须和客户住在一起,否则你不能了解客户在做什么,潜在的问题,你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的,更多的是需要你自己亲力亲为的去了解。慢慢我发现这个工作并不是我想要的。
直到后来,我找到一条路,叫“教练”。教练这个角色是心智上的一个转换。我的一些朋友说,其实你是想做教练而并不是顾问。在美国,教练这个行业的环境比较成熟,我前期在那里吸收了很多教练的养分。我花了一年半时间,2万美金,经过口试,考试,获得到一个教练的认证。这个门槛类似考律师,会计师,有很多严格的行业的规矩。经历那么多到现在,我才找到了一条工作以外属于我真正需要并且喜欢的路。
人力资源管理:您是否在选择之前做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评析,从而作出这个选择?
陈朝益:其实我觉得所谓的自我评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首先我会请教我的朋友以及我个人的导师。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导师,我常常鼓励年轻人寻找他们的导师。我就问我的导师我有什么强项,他认为我有什么强项,是否需要把我原来的一些优势放下来。比如我的权利,我的名利,我的高姿态,还有我的渴望分享,给我一个舞台,我能滔滔不绝,畅所欲言。这些我都需要放下来,因为如果那样,愿意聆听的人会越来越少。可是有的东西可以带着走,例如我学习的方法以及我在英特尔工作的这段经历,这些都可以帮助别人认识我,而且别人很容易可以给你做一个定位。而在没有写书之前别人很难从我的表面了解我是谁。
就像我曾经提到的一个概念:生命体验的成长模型。生命体验的成长会有几个部分:shake-up(归零),hold on(延续),let go(放弃),take on(新学),move-up(前行)。人在人生中的每个转折点都会自我总结,到底哪些是还有价值的要延续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需要新学习的。在我的“人生下半场”,在我转型的时候,了解这些很重要,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和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进入这个崭新的领域之前,您在前期做了哪些准备?
陈朝益:首先是,我对人一直就很感兴趣,在大学时就喜欢心理学和行为科学还有市场营销,其实市场营销也和心理学息息相关,是消费者的心理学。后来我走到了管理和领导,管理属于(行为)科学,管理是流程,领导的是人,也需要靠心理学。我一直对这两个领域非常感兴趣,现在我有时间有精力了,我可以去钻研这个新的领域。而教练这个行业又是和人打交道,和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都有共同点,我觉得我找到自己的兴趣了,我还要找到其中的“专业性”,于是我就进入了(美国的)教练培训学校。
其次,我还阅读了大量的专业的书籍,大概接近100本。
另外就是写《新领导力》这本书。因为我需要别人了解我,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的价值所在。除了我之前的高管身份之外,我还需要让别人知道一个立体的陈朝益。通过这本书,别人才能认识我,了解我,一个除了英特尔高管身份以外的我。
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去克服的?
陈朝益:首先是心理调整上的困难。我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去调整心态。原来作为高管,面对员工,更多的是发号施令,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姿态。而作为教练,我们不能讲太多,更多是聆听和发问去引导这些接受培训的高层,必须把心态放得更低一些。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他们(高管)为中心,以他们为主,关注他们所关心的。我们要做的是去帮助他们成功,而非讲我的成绩,我的故事。这就要求心理上要有很大的转折,是从一种高姿态调整到一个相对平等或者“虚己”的姿态,这对于一个做了多年高管的人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本身从自我心态上去调整。
第二就是作为教练身份本身的转变。一个人曾经作为主管或者高管,而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学生或者一个学员,而他同时又是一个高管、中层或者主管。这时,你会有很多的经验想告诉他。你会忍不住想告诉他。可是作为“教练人”,你必须要忍住,不能告诉他。教练和顾问的差别在于:顾问是针对碰到的问题给出答案,就好比你肚子饿了给你鱼吃;教练是针对碰到的问题,告诉你解决的思维,就好比你肚子饿了我带你去钓鱼,教你怎么去钓鱼。这就是一个引导的角色,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色。它需要替接受培训的人找出那把“剑”,去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改变这种思维的定势,这种身份上的转变,需要你不断去提醒自己。原来的方式已经不合适现在的角色了,我现在所服务的对象他认知很多东西,你不再需要给他上课,教他很多。他只是不知道面对一个问题,一个环境,他如何找寻到解决问题的这把“刀”。
这个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环节,是一个平起平坐的互动。这个调整身份的过程中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告诉我自己我需要憋住气,做到“虚己”,也就是把自己降卑,把自我的部分拿掉,提醒自己是在帮助服务的对象,而非教导他。唤醒意识中的这个部分。
记者手记: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教练已成为美国顾问业中呼声最高、增长最高的一个领域。在国内,coach亦成为越来越多功成身退人士最好的选择。陈朝益的目标是做个建管道的人,去帮助一群人成为好教练,去培育更多好的“教练型”领导人。或许我们将他称之为“教练的教练”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褒奖。
“我们有镜子,但是看不到自己,除非有光,教练就是那道光!”coach可协助经理人,看清自己,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培训,也就是提供那道“光”。
后记:陈朝益是同事采访的,我只是后期做一些编辑和手记部分。但我隔着文字,在远处也能深切体会到陈老的温和亲善与拳拳教导之心。特别是从高管退下来做教练,他说他会有很多的经验想告诉他的学员,会忍不住想告诉他,可是作为“教练人”,必须要忍住。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虚己”,是最令人感动和佩服的,也像我们在工作中,难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可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读者,只有读者喜欢才是根本。
“虚己”“无我”,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心态降到最低,更是一种“大隐”。希望写下的这些文字对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