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过之后,勒紧腰带
李宗苗/文
一切纷争,都随着李克强副总理“8天内两次表态”而嘎然而止。
业界的表情,不用说,相当错愕,甚至可以说是震惊。
当我们习惯了商品房推动GDP增长的伟力、习惯了商品房开发带来的城市嬗变、土地财政、政府税收、生活品质提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后,这个我们玩了十几年的游戏好像要结束了。
是的,四年前的那场调控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感觉。“90/70”政策刚出来时是多么强悍和让人震惊。当时几乎所有悲观论者都在重复着同样一句话:THE GAME IS OVER。
四年后的今天,即使我们还处在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中国经济增长还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决策层毅然决然的表态,却已彻底粉碎了所有关于“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的臆想。
以任志强和潘石屹为代表的开发商阵营无一例外地缴枪投降。这与他们以往的强硬作风大相径同。
决策层也终于明白,只有治病,方能救市,方能彻底扭转调控屡“调”屡败的尴尬局面。给房地产狂输盐水,打止痛针,吃泻药,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救其于水火,必须痛下决心,排除万难,给房地产开刀,做一台经济转型的大手术。
当房地产问题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成为维系政府权威和民心向背一个重要碉堡,那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不是天翻地覆,伤筋动骨,如果政府不希望看到房地产问题每每制造事端的话。
中国房地产问题到底出在哪?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和观点可谓汗牛充栋,而我们在四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尽未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责任。这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问题。正是我们把绝大部分的住房需求给了商品房市场,所以才导致我们的住房总是供不应求,从而加剧了住房市场的恐慌和房价莫名其妙的暴涨。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应对自2003年以来不断爆发的住房需求行情,全国大部分城市加入到了“城市化”的接力赛;为了“保增长”,做政绩,在出口无望,内需萎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开足马力铺路修桥,越来越觉得手上的钱不够用,他们把越来越多的土地摆到了卖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加入到这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建设热潮之中,造出了越来越多的商品房,而可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越来越靠边站,越来越多人的居住生活“保障”无望,被迫加入到抢房大军中去。
这是个恶性循环,而且它在高速运转,因此当今年4月新政出来的时候,虽然公认“史上最严厉”,但持怀疑态度者居多。在接下来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的确让人感觉到了其中的犹豫不决和艰难取舍。
民意最终不可阻挡。在中国房地产的诺亚方舟敞开之际,我们发现,其实领到船票的不只是普通民众,还有我们的商品房市场。正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包括规划、生产、分配制度的落实到位),救了商品房市场。如来佛手一挥,商品房市场头上的紧箍咒虽然没有消失,但是,剧痛没有了,它离摘掉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虽然总是戴着镣铐跳舞,我们的商品房市场却已吊足胃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担心“两个50%”(即每个城市要完成给保障性住房的供地不能少于50%;当年开工面积不能少于50%)会给市场带来多大困扰和冲击的原因。打个不是太恰当的比喻,即使全国的整容师一夜之间手艺全失,我们对美的追求仍存,一样会好好地生活。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介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去,因为政府没这么大能力可以大包大揽,而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需要,也在源源不断地给我们的商品房市场供应需求——不同的是,以前暴饮暴食,将来则是细水长流;以前粉丝也可以卖出鲍鱼价,将来,粉丝是粉丝,鲍鱼是鲍鱼。
当然,这一天不会那么快到来。“双50%”的事情才刚刚从今年开始问责,房产税改革也还在“摸石头”的阶段,“过河”言之尚早。唯一确定的是,我们必须丢掉幻想,顺应变局,谋划未来。(专供9月25日出版《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