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SHOW HAND


楼市SHOW HAND

 

李宗苗/

 

近段时间的房地产市场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盈耳都是加推、开盘、特价、优惠、打折的消息,这一方面固然与传统的楼市旺季“金九银 十”的到来密切相关,没有哪个开发商敢轻言放弃这个“赶集”的大好时机,而自8月以来楼市的突然“转暖”,也给了市场相当的底气与信心;另一方面,基于对后市判断的不乐观,尤其市场对政策面可能出现的“趋紧”预期,此时不抓紧时机多卖楼,多回款,实在说不过去。

与往年“金九银十”相比,今年的放量“井喷”可以用赌界用语“SHOW HAND”来形容——没有退路,毫无保留,成败在此一押。

嗅觉敏感的开发商早已了然地产江湖正在面临的行业巨变:中国住宅供应的舞台中央,将不再是商品房,取而代之的是保障性住房。

决策层最近一段时间的鲜明表态已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说,“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价格、房地产、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温家宝总理说,“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李克强副总理说,“衣食问题基本解决后,住房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低收入家庭住房实行保障,对中等偏下收入群众住房给予支持,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建设好这项工程,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可以想见,当“住房问题是中国当代重大的民生问题”成为决策层的一个基本共识,行业的重组甚至重建在所必然。当然,这需要时间,市场化供给的思路要逐渐地而不是“一夜之间”让位于保障性供给,而在新的游戏规则建立之前的这两三年时间,对开发商对地方政府,都是一个重新调整、重新定位、重新上路的关键时期。毕竟,地方政府从空喊一年要盖多少保障性住房,到有规划、有步骤、有制度、有能力把保障房建设落到实处,保障保障性住房的公平、高效、可持续,是需要智慧与耐心的。政府一方面做着调控商品房市场的“大手术”,一方面要开始为新的可持续的保障房时代建章立制,有效问责,这无疑是世界级大事。

有人曾经断然嘲笑这一楼市新政会“短命”,因为“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他们这回继续低估决策层驾驭经济、掌舵行业的能力。而务实的开发商早已丢掉幻想,积极应对。他们有的主动调整产品开发结构和开发节奏,在产品定位上避开与保障性住房的竞争;有的未雨绸缪未来的保障性住房市场,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研究保障性住房市场存在的可能空间;有的加大主营业务结构中的非住宅类业务开发,迎接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商业地产机会。

按照我们的传统逻辑,似乎只有商品房市场才能带动几十个行业发展,似乎只有商品房市场才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关键性增长。似乎,商品房市场劳苦功高,不可替代。也恰恰是因为这种习惯性判断与鸦片式依赖,我们多少“调控”事,大多付诸笑谈中。

形势比人强。没有任何阻力能够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如没有任何办法去改变国人传统的“居者有其屋”观念一样。随着住房问题的重新定性与定位,对以往房地产行业是“支柱产业”的纠偏,已如箭在弦,不可不射。楼市SHOW HAND,正是此箭射出之前开发商的本能反应,也是未来两年时间新规则制定前的最后疯狂。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有在疯狂的时代,稻草才有可能卖出金条价。即使我们进入保障房时代,未来考验开发商的,不是别的,而是定位能力。(专供10月1日出刊之《南京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