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算是什么词?刚开始的时候,应该归入贬义词无疑。到今天,山寨已从一个个别的社会现象转变为一种大众文化,深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先是被鄙视,然后被正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它,承认这种文化,使得“山寨”一词得到解放,成为一个中性词。
今天,我们再来谈论山寨什么、什么山寨时,已经较为理性,我们更注重看它背后的实质。中国的汽车山寨问题相对于其它行业,比较突出,社会影响大。它倒底算什么?是模仿,还是抄袭?有没有侵权?不同的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外国人毫不犹豫地把它看着抄袭。中国车企认为自己是在模仿。消费者并不太在意,只要它能使汽车更便宜。律师们忙着翻法条,看看它有没有侵害别人的权利。而学者们开始论证,它算不算自主创新。
中国汽车的山寨问题,集中表现在形观设计上。形观设计是一个智力成果,但并非所有的形观设计都会得到法律保护,从法律的角度看,不受法律保护的形观设计,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山寨翻版,中国车企用了,也不存在任何侵权的问题。只不过,太过相像了,涉及到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的问题。被邻居们议来议去,看不起,总不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车企的老板们,可能从来没有象这次这样对律师的话言听计从了。律师说,外国人的东西在中国没有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或者是无效的专利,太胆地用,用了没有法律问题。老板听了,指示设计部门,你们一定要摸透国人的心理,不要怕,山寨完全没有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众多的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着眼于抢夺市场,开始模仿,或者抄袭。
专利都是有国界的,外国的专利必须要在中国申请获得授权后,才能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外国汽车公司在他国的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如果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中国车企模仿用了,由于不构成侵权,外国媒体除了发几声吱吱叽叽的怪叫,外国汽车公司是没有任何脾气的。说起专利,很多人觉得这东西很神秘,以为很了不起的事情。在不否认其是智力成果的前提下,专利又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权利。尤其是外观设计专利,由于没有经过实质审查,专利局的审查员在对它进行初步审查的时候,并不进行检索,申请日之前国内、国外有没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设计,谁也不知道。授权后一旦有人根据国外的一幅图片提出无效宣告,很容易就能把它无效掉。所以,即使某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中国车企只要做足了法律风险的评估,照样敢玩一把山寨,去追求最大的市场利益。
汽车山寨,抛开其它不说,绕不开是否侵害别人外观设计专利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才敢安心。总的来看,前期的汽车山寨多多少少有一些容易引起诉讼的争议,但是,到了后期,有了本田诉双环案、德国曼公司诉中大案的教训,中国车企都比较小心,都事先做足了如何避免法律风险的事情。从这个方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车企的知识产权意识在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法律既是攻击的矛,又是防御的盾。模仿了,却不侵权,让外国人在法庭上无话可说,中国车企已经变得象外国企业一样精于法律。
企业就是要追求最大化的市场利益。在新产品的开发中,什么来的最快?是模仿。在发展初期,模仿从来就不是让人不好意思的事情。当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发现模仿并没有带来法律风险时,山寨就成一股挡不住的趋势。山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销量上去,企业有了利润,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对于汽车山寨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应按自主创新的标准去要求中国车企,另一方面,要看到,中国车企与外国企业力量悬殊,必须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是发展道路问题。
如果不是生存的压力,谁也不想背着抄袭的骂名,去搞汽车山寨。中国的舆论如果同情他们,支持他们,就应当给予宽容和理解。日本、韩国的例子告诉我们,模仿显现阶段性,过了这个时期,完全的自主创新不用催、不用教,自然而来。所以,汽车山寨只要法律问题解决了,就根本不是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国的车企老板们比谁都心知肚明。只不过,当他们越来越擅长法律时,消费者可要更加当心。
(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