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间战略重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常被媒体挂在嘴边的话题,然而,它似乎又不是一个很迫切的事情。理由在于,从上到下,从政府到老百姓,大家一致认为汽车行业还有一个可观的赢利。在这个时候谈论重组,大概将被兼并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们不会情愿,当惯了老大,谁愿意去当小弟?重组实质上就是兼并,老大们为了安慰小弟,一般都会拍拍小弟的肩膀,别听杨栩他们胡说,我们这是双赢。
客观地讲,重组对于国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地方政府,也许就不是好事一桩了。重组后,新的企业出于全盘考虑,会重新调配被兼并的企业资源,由于与利税挂钩,这就涉及到了地方政府的利益。上汽吃掉南汽后,从个人利益看,原来的总经理只能干副总经理,副总经理们呢?没准只能当一个部门经理。而从地方利益看,江苏省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GDP给上汽设定了条件,那就是税收一定要放在省内,不能拿到别处去。企业要做大做强,被缚住了手脚,应该不是一个理想的结局。
只有那些做不好的企业才会主动想到与大企业重组,让自己被兼并。可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些做的不好的企业,要市场没市场,要技术没技术,有的只是一屁股的债,没人会看上他们,一口吃下去,只怕会连累死自己。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企业间的战略重组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表明了国家的决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是以发改委第8号令的形式发布的,是一部部门规章,属于广义上的法律。中国广义上的法律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章又分为国务院部委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的规章,分别在各自的范围内产生效力。地方政府一般不会制定与国家发改委不一致的部门规章,但是,当它与地方当局的利益不一致时,很可能招致地方政府的抵制。此时能约束地方当局的只能是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无形中就削弱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力。
中国的汽车企业间的战略重组应该是在等待时机。在某个省内重组一、两家汽车企业,由于不存在地方利益冲突,或者说,地方利益趋同,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在一个省很少有一、两家大的汽车企业并存,而有影响的战略重组往往需要跨省合作,这就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遵守市场规律,用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确实对被兼并一方的地方政府来说,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于对市场的判断。判断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南汽被上汽兼并,某种程度上,就是靠行政命令来完成的。现在看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国内汽车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如果不与上汽合作,底子薄的南汽很可能会冲跨掉,与其如此,早重组不啻为一种正确抉择。各省的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也许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国内的企业间战略重组算得上是一个难逢的契机。
完全依靠市场规律行事,弱化政府部门的政策影响力,未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国家相关部门在此应该继续有所作为才对。2009年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公告就落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让人眼睛一亮。公告称,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拟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此次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截止日期为2009年3月10日。云云。
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企业间的战略重组应该是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重点之一。重组的关键,一是要从政策面去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重组,二是要让它们充分认识到汽车行业已经不容乐观。早重组,早获取新生,地方政府保住了税收,恐怕再没比这点更能打动地方政府的了。说到底,重组需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勇气。
重组实质上就是兼并。一重组,注定就必须有人当老大,有人当小弟。当老大让人得意,当小弟就不得不甘心。老大们为了宽慰小弟,再一次拍拍小弟的肩膀,这次得听杨栩他们的,行业危机来了,当小弟,至少保住了饭碗,就你那点本事,难道还敢去底特律碰运气?
(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