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经济也有所有者缺位问题


私人经济也有所有者缺位问题

产权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所有权会激发责任心和主动性。但问题是,所有者并不一定是很好的经营者,所以现代资本主义的企业又经常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不过理论上,接受委托的经营者只有努力实现所有者的目标,才能取得所有者的信任,获得所需权力,在现实中,经营者却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鬼把戏”来骗取所有者的支持。自然问题并不完全出在经营者身上,因为他们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有时老老实实告诉投资人实情,实在是不能满足他们对超高回报的期望。何况“经营者……管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资金,就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看管自己的资金那样的警觉性去看管这些资金。”(斯密,1776年)

随着大众投资人的发展,他们在项目中的所有权份额更小,自然更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去研究投资。这就为机构投资者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出现进一步分离,剥夺了“公司利润接收者可能与公司所有权存在直接关联的仅剩的一块权力”。( 阿道夫•伯尔勒)搭便车(包括跟风)成为一种多数选择,没有几个投资者有真正深入了解所投资项目的欲望,因为认真研究投资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成本,最后“感觉”成了主导投资进而是整个经济的一种重要力量。

正因为如此,家族企业或家族控股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问题是,他们的利益也不一定与众多小的投资人一致。给他们的权力越大,产生关联交易等侵犯小股东利益的风险就越大。这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没有一种完美无缺制度安排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无论怎么做,“雨季总有可能产生水灾” ,除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教育,让他们更理智行事外,另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迫使企业管理者更透明的管理企业,要求他们为不当行为承担后果。

过去我们非常重视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本次经济危机告诉我们,私人经济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