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的不确定性
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市场参与者正是根据价格这一信号来决定自己的选择,是增加供给还是减少供给,增加需求还是减少需求。
主流经济学认为价格是确定的,即供需双方不论是价格接受者还是价格主导者,都能准确预测交易价格,至少从总体上来说是这样。而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不仅股市一天天波动不止,就是日常吃用的普通商品也是一样。处在市场某一刻的任何人,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说,这个商品此时此刻肯定就该是这个价,而必然总要在时间背后对其不断地进行“修正”。
信息不完整是导致价格不确定的一个主要因素。也许明天就有一款你喜欢的手机上市,但今天你不知道,所以在柜台上选择了一种其它的。
获取信息需要成本,没有人不顾成本的收集信息,因为这不经济。而且即使有人不顾成本的收集信息,也不可能真正成为“百事通”。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总是在不停地生成之中,今天有用的信息,明天也许就过时了。我现在正在筛选一种抗肿瘤药物,在结果出来之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清楚这一活动的最终价值,人们(包括我自己)只能凭某一阶段透露出来的少量信息来猜测最终结果。
从心理学上来说,价格完全只是一种情绪的反映,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你认为很值钱的,别人可能认为一钱不值。经济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偏好,却无法解释偏好。如果过份强调偏好,经济理论就变成狗皮膏药,不值一提了。
经济危机发生后,很多人问,经济学家们都干什么去了,怎么不能提前告知危机就要来了。其实这很难怪他们,所谓经济周期,向来不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周期性的发生,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变得越来越复杂。
类似“随机游走”的不确定性,让人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确知明天某种商品的价格,进而也就无法确知今天的价格,当然也就很难安排生产和采购了。
群羊效应随处可见,以至于有人总结说,只要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就可以很简单的发财。但实际上,从众是对别人的信任,更是节约信息收集成本的一种方法,很难一概否定。恐惧和贪婪自然可能混淆了价格信号,让本来已经很低的价格继续走低,或者让本来已经很高的价格继续走高。但现实对人们的情绪并非毫无影响,当人们看到自己所投资的企业利润情况不错,或者所购买的商品用起来很好,恐惧和贪婪就必然会随着时间回复到正常。
所以,游戏可以玩,但不是没有危险;老老实实干活,也许吃亏,但不可能永远没有回报。
市场有不确定的成份,但不是完全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