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电影批评的批评


 对一个电影批评的批评

2020-12-09

我看过贾樟柯的大部分电影,对他这部新作的评价属于比较低的。贾樟柯电影的主题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批判现实,但“江湖儿女”的批判锋芒是明显削弱了。看不出已江郎才尽,有可能是江郎想休息休息,换种叙述形式。我的感觉是,以往尖锐的批判变成了现今尖刻的嘲弄。可能编导者除了希望电影具备一贯的批判风格之外,还能商业一些,好看一些,于是主题就恍惚了,结构就琐碎了。确实是好看了一些——这可能与廖凡,张译,徐峥等大牌的加盟有关吧——但明显是幼稚了。

昨天看完贾樟柯的“江湖儿女”,随后又看到胡锡进对“江湖儿女”的批评。胡锡进的批评没有着眼于艺术或技术,而是政治或意识形态。说贾樟柯的电影揭示了太多社会阴暗面,充满负能量,在外国人面前给中国抹黑。希望电影工作者要拍出积极向上的,歌颂美好生活的,弘扬正能量的电影。这样的冠冕堂皇以前见诸对张艺谋和姜文的电影的评论,对莫言和余华的小说的评论。可是,数量太多的那些“正能量”,有多少有艺术性,有震撼力?

胡锡进这样高高在上的正能量,在今天的网络世界里几乎已成暴力。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凡是不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正面美好形象的作品,就应该受到揭露,批评,攻击,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对各种不同观点,看法,意见,动辄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落井下石,口诛笔伐。不要担心扣不下去,总会大小合适。不要逻辑,不讲道理,直接将大棒举起来,将大粪泼下去。举着“爱国”的旗帜,呼吸的就是正能量。在“爱国主义”的行进中,所向披靡。

我以前看过胡锡进的一些言论,感觉此公虽左,人品还算端正。前些日子网上炒作他与女下属的那些事情,我也不相信,甚至认为可能真的是“反动势力”的阴谋。不过,老胡对“江湖儿女”的那些偏执的观点,让我相信他可能不慎落入江湖呛了水。

其实,胡锡进应该是清醒的。他的表达跟以前一样清晰明白。应该是立场的问题,是偏执于“纯净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在这种偏执中,只愿意看到光鲜亮丽的,阳光灿烂的一面,对于别人揭示出的这个社会并不光鲜亮丽,并不阳光灿烂的一面,就接受不了,“阴谋论”就会自然复活。因为“爱国主义”有政治的加持,就轻易举起了大棒。其实,他并非真的相信这个社会就是到处阳光灿烂的,他也知道存在阴暗的角落,存在丑陋的地方,只是他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有人看到。

社会是复杂的,多样的,有差异的。有美的,也有丑的;有公正,也有邪恶;有幸福,也有灾难;有歌声,也有哭声。艺术作品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就要求艺术作品要反应现实,现实是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来源。可以歌颂美好的,也可以揭示丑陋的。只歌颂美好,却掩盖丑陋,就是脱离现实,就是弄虚作假。

其实,“江湖儿女”揭示的社会黑暗真的只是轻描淡写的,凌乱而不深刻,还有些戏说的成分。可能为了“商业”,贾樟柯已经刻意减弱了锋芒。要是老胡看了“盲井”,“盲山”,“盲道”,“人山人海”,“天注定”,是不是要血压升高,更加气急败坏?

我们的国家已经如此强大了,经济发展了,文化进步了,环境美化了,我们已经完全有能力正视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那些问题,哪怕是那些阴暗角落里的问题。只有正视它,理解它,才能解决它。这些脓疮是客观存在的,将其暴露是解决的前提。将这些问题掩盖起来只会使问题积累,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乃至有一天严重到无法正常解决。

一个社会总是有美好的有丑恶的,有光明的有阴暗的,有人在成人有人在吃人。有的人,只愿意人们看到美好的光明的,试图阻止人们去看到那些邪恶的,阴暗的。他们故意营造和谐美好的景象,而不让人看到黑暗的社会现实。动机也许是善良的,长远看却不一定对社会有益。人吃五谷杂粮不免会生病。你连病症都不告诉别人,不让人看到,叫人怎么对症下药?怎么药到病除?

贾樟柯对胡锡进的回应显得机智而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我相信权力会使人愚蠢,因为权力在使人愚蠢之前已经使人偏执。